1954年,毛主席去北戴河游泳,恰巧偶遇一个老渔夫,此人没认出毛主席的身份,还和

史记峰会 2024-12-12 15:38:33

1954年,毛主席去北戴河游泳,恰巧偶遇一个老渔夫,此人没认出毛主席的身份,还和主席开了个“粗俗玩笑"!谁知毛主席竟拦住对方说:多聊聊,多聊会儿我把你船上的螃蟹全买了。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2023.5.24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与众不同!他有五种独特的方法)

1954年的夏天,北戴河海滨,一位老渔民和一位中年男子在渔船上相遇,中年男子买下了渔民所有的螃蟹。

这可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一次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这位中年男子,正是毛泽东,这个看似轻松的买螃蟹举动,背后隐藏着毛泽东独特的调查研究艺术。

毛泽东对于调查研究的重视,远超常人想象,他曾说过,遇到难题就去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之后,办法就有了。

他并非纸上谈兵,而是身体力行,把调查研究融入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情报”收集体系。

毛泽东极具洞察力,他深知洞察民情的首要之举,在于细致观察群众的日常生活细节,如饮食起居、喜怒哀乐之情。

1943年,他指导鲁中区委书记江华掌握了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学会“洞察人心”,通过细致观察,深入理解民众的实际生活状况。

1928年在遂川,他细致地观察一位老人的伤势,并安排战士为他清洗伤口、熬粥,从而获得了老人的信任,了解了当地的情况。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关心群众,更是通过细微的观察获取信息,了解民情。

另外毛泽东不放过任何一个获取信息的机会,甚至将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发展成了自己的“情报员”。

1955年,他指示中央警卫局的干部战士回乡探亲时进行调查研究,回京后还要向他汇报情况,他还鼓励他们与家人朋友通信,并阅读他们的回信,以此来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

这种方法不仅拓宽了信息的获取渠道,同时也促进了员工的思维境界提升和职业技能增强,实现了双丰收的效果。

当然,毛泽东也深知“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道理,他非常重视从阅读研究中获取信息。

在长征路上,他偶然翻阅一张旧报纸,从中得知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已在陕北成功开辟了革命根据地,这一消息极大地影响了中央红军的战略部署。

他还要求即将出任外交官的干部学习驻在国的语言文字,阅读当地报纸,以便更好地开展调查研究。

他不仅推荐了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研读《读史方舆纪要》这一经典的历史地理书籍,还深入认识北京及其周边华北平原的地缘政治地位的重要性。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毛泽东甚至能从群众的抱怨、牢骚中发现问题,1941年,一位农民因为驴被雷劈死而抱怨,这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

他并没有责怪这位农民,而是深入调查,发现陕北地区的征粮负担过重,导致群众不满,于是,他果断降低了征粮数量,并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百姓负担。

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1952年,他在河南考察时,一位老汉问他盐碱地和黄河水患有没有办法治理。

毛泽东将这个问题记在心里,并在之后多次听取汇报,提出治理方案。他关心的是如何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敷衍了事。

回到北戴河买螃蟹的故事,这次看似偶然的相遇,实际上是毛泽东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的一次实践。

他与老渔民聊天,并非闲谈,而是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例如互助组的运作情况、农民的生活现状等等。

他买下渔民的螃蟹,也不是简单的交易,而是为了让渔民有更多时间与他交流,更深入地了解情况。

北戴河的故事只是毛泽东调查研究的一个缩影,他始终坚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和想法,并将其作为制定政策、解决问题的依据。

他实事求是,不搞花架子,而是脚踏实地地解决实际问题,他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

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习毛泽东深入基层、实事求是的精神,避免被表面的信息所迷惑。

我们也要学习他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2 阅读:1688
史记峰会

史记峰会

以史为鉴,通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