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冰
瑞士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被确认为永久中立国,此后未参加过对外战争,包括两次世界大战。然而在2022年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瑞士参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制裁;去年,瑞士国防军出台政策文件,呼吁联邦政府加强与北约的军事融合;今年,瑞士先是申请加入“欧洲天空之盾倡议”防务采购合作项目,后加入“欧盟防务创新中心”,成为该机构唯一一个非欧盟成员。
事实上,瑞士武器装备多年来行销多国。瑞士军工企业为扩大市场和利润,近年来积极推动放宽本国武器出口法律限制。眼下,这也迎合了欧洲加大对乌军援的呼声。只是,舆论不免质疑:瑞士难道要自废“军事中立”传统?
[约束下扩张]
瑞士作为中立国,受1907年《海牙公约》(包括《陆战时中立国家及其人民的权利义务公约》以及《海战时中立国之权利义务公约》)约束,不得出口其国有军工企业武器,并且不能向交战双方任何一方出售武器。然而,《海牙公约》并未限制瑞士私营军工企业武器出口。瑞士自身军火制造业由来已久,历史沿革比较复杂,且与德国、美国军火制造有着千丝万缕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1920年《凡尔赛和约》生效及国际联盟成立,德国作为战败国,军备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和监督。而瑞士出于平衡“中立”立场,主张让德国加强军备。在这一背景下,德国为规避国际联盟军备监督,在二战前就将部分军工厂迁到地缘文化上亲近且态度“中立”的瑞士。瑞士东北部与德国接壤的沙夫豪森州因此成为军工重镇。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德国军工企业才逐渐退出当地产业结构。
瑞士武器生产及出口受该国《战争物资法》及其相关《战争物资条例》约束。《战争物资法》主要目的是在“履行瑞士多项国际义务,并尊重瑞士外交政策原则”的同时,“维持适应瑞士国防需求的工业生产能力”。《战争物资条例》则要求企业从瑞士联邦经济事务秘书处获取许可,才能将可用于冲突情势中的军火和武器装备出口海外。
《战争物资条例》第五条规定,如有以下情况之一,便不得核发武器出口许可:武器出口目的国卷入内战或跨国武装冲突;目的国存在系统性、严重的侵犯人权现象;存在出口武器被用于针对平民的风险;存在出口武器最终被不良人员接收的高风险。
瑞士联邦政府2014年修订《战争物资条例》:对于有人权争议的出口目的国,如果认定出口武器 “被用于严重侵犯人权行为的风险很低”,则可批准出口;2016年又将第五条中的“冲突国家”定义限定为“冲突直接所在国”。这意味着出口目的国即便卷入冲突,只要冲突不是发生在其境内,瑞士可向其出口武器。这两次修订后,瑞士武器出口额均有显著增长。
[间接涉冲突]
2020年至2022年,在国际贸易受新冠疫情影响普遍不振的情况下,瑞士战争物资出口逆势繁荣。2020年,瑞士向62个国家出口了总值9.012亿瑞士法郎(1瑞士法郎约合8.2元人民币)的战争物资,较2019年的7.28亿瑞士法郎增长24%。
2022年,瑞士出口战争物资总额9.55亿瑞士法郎,创历史新高。按照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瑞士军火出口额在同年全球市场排第14位。2023年的出口额则为6.96亿瑞士法郎,同比大跌27%。业内人士分析,这与瑞士禁止他国将瑞士产军火转供乌克兰有直接关联。
瑞士军工产品出口范围颇广。2023年,瑞士军工产品76.1%销往欧洲,12.9%亚洲,9.6%美洲,1.2%大洋洲,0.2%非洲。前五大出口目的地依次为德国、丹麦、美国、沙特阿拉伯和罗马尼亚。出口品类中,弹药及弹药零部件占比最高,约42%;其次是装甲车及其零部件,占20%。
这些出口武器不免令瑞士间接卷入多个地区的武装冲突。比如,瑞士生产的皮拉图斯 PC-7型训练机因容易被改装成轰炸机且价格实惠,而被美国用于在老挝、阿富汗等国军事行动;印度暴力冲突频发的奥里萨邦等地也出现了瑞士产的机关枪和冲锋枪;2018年,叙利亚、利比亚和也门民兵手持瑞士武器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为传播……
瑞士《新苏黎世报》2018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7年,瑞士军工企业向32个涉冲突国家供应了军火,包括美国、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泰国、俄罗斯和以色列。
[利益的博弈]
瑞士武器制造和贸易不衰,与其军工产品出口法规的“灵活性”有很大关系,却与其自持的“中立”原则相矛盾,这不仅关乎合法性问题,还关乎立国根本。
乌克兰危机升级后,瑞士禁止北约成员国战机飞越瑞士领空、向乌克兰运送武器,同时阻止北约成员国将从瑞士购买的坦克和弹药转运给乌克兰。一些西方国家对此不满,瑞士军工企业也有异议。
俄乌冲突促使德国和北欧、东欧国家纷纷提高防务预算、扩充军备,欧洲军火市场需求旺盛。而一些不想因从美俄等军火出口大国购买武器而被“归类”的国家,也更倾向于从“中立国”购买军火。这给了瑞士军工企业更多获利机会。
瑞士大型金融机构一直积极投资全球军工业。瑞士国家银行对美国军工业的投资超过20亿美元(1美元约合7.3元人民币)。2017和2018年,瑞士瑞银集团、瑞士国家银行、瑞士信贷和菲施资产管理公司这四家金融机构对全球九大核武器制造企业的投资额总计达90亿美元。
瑞士国内反对武器出口的呼声始终存在。瑞士左翼、教会、和平主义团体与军工企业之间一直在博弈。然而,近50年来,“禁止武器出口”“禁止战争物资出口”“禁止瑞士央行、养老基金以及私人基金会投资军械武器制造商”等全民动议在公民投票中均遭否决,否决理由主要是对瑞士经济不利。
即使按2022年的最高纪录,军工产品在瑞士出口贸易中占比也不到1%,瑞士军工产业就业岗位目前不足1万,一些人因此质疑发展军工业的经济意义。另一方则认为,瑞士军工业可为其他行业输送高尖端人才和产品,不少军工企业除生产武器弹药,也制造精密仪器、工业设备等。
从现实考虑,瑞士不会为了捍卫“中立”传统而放弃军火出口,只会采取更多变通手段。按照瑞士军工界自洽的说辞:如果没有军火出口,瑞士军工产业将无法维持现有规模,将影响武器自给自足能力,从而间接违背“中立”原则。(完)(新华社专特稿)
苍天~多才多艺
吃蘑菇
用户10xxx27
瑞士已经不是中立国了,把自己排除在中卫国之外。
苍天~多才多艺
上帝在召唤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