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河东楹联文化“热辣滚烫”的背后

身边24小时 2024-12-12 18:12:59

河东楹联文化“热辣滚烫”的背后

记者景斌

矗立在盐湖岸畔的中国楹联大厦

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得知这一消息的河东联坛擎旗人岳民立兴奋地说:“这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是绝对的利好消息。”

为啥这么说?

“家家户户贴‌春联”是中国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它承载着人们对新春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的期盼。‌春联,就是楹联,它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汉字文化的一种独特体现。

在河东,说起楹联,社会各界无不称赞。特别是运城撤地设市后的20多年,楹联文化事业迎来了繁荣发展的“高原期”。

这期间,我市楹联文化事业坚守“服务政治、参与经济,荟萃精品、抓好普及”这条主线,提高创作质量,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先后获得“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中国楹联文化强市”等荣誉称号;“中国楹联大厦”“中国楹联制作基地”等相继落户;涌现出数以万计的楹联爱好者、创作者,叫响了当代楹联“河东流派”,实现了“联卷河东一片红”……火热澎湃的运城楹联现象,被众人津津乐道。

回看运城楹联文化事业的“高原期”,不难发现,促成这一现象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缘由。

其一,时代潮流。

这些年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也获得了各方重视。河东联人紧紧抢抓这一机遇,渐渐成长为楹联文化的“弄潮儿”。

其二,地域优势。

河东历史悠久、文脉绵长、人文荟萃,前有舜帝的《南风歌》、乔应甲的《半九亭集》,今河东联人奋勇争先,不辱先贤厚名。

其三,头雁效应。

在河东楹联蓬勃跃进的这些年,涌现出了一些为楹联事业白了头的“领头雁”,像岳民立、杨振生、文振西等。他们出谋划策、身体力行,竭尽所能地为楹联发展鼓与呼。

其四,骨干支撑。

前不久,我市闻喜县3名联家张爱莲、谭淑珍、朱素琴创作的3副作品,入选由中国楹联学会等组织的2025(蛇年)百副春联大赛名单;12月8日,倍受海内外关注的2025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挂春联活动获奖名单揭晓,我市联家杨新立、范青山、张美龄亦有3副作品上榜。除此之外,还有王文广、何沁学、闫鹏、赵若迪、景兴隆、高明霞、张丹薇、赵爱萍等一大批中坚力量,他们共同撑起了河东楹联这片“高原”。

其五,群众乐见。

字少意丰的楹联,与基层群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又是基层群众乐见乐学的文学形态,自然群众基础好,传播起来快。

当然,除了上述天时地利人和,肯定还有其他因素的融入,才使得河东楹联文化事业高潮迭起。

在岳民立看来,如今,“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为世界“非遗”,河东楹联文化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要不断从“高原”迈向“高峰”。这需要更多人的努力,也期待更多人加入弘扬楹联文化的队伍中,让楹联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增色添彩。

0 阅读:0
身边24小时

身边24小时

随时随地,关注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