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历史遗痕,拼接战争全景南京城留下多少战争痕迹

扬子晚报 2024-12-12 18:38:26

光华门边残破的堡垒、城墙上的弹孔、碉堡上的弹壳……它们是历史的遗痕,也是南京的疮疤,无声地诉说着1937年年末的那场战争。

有多少战迹留存至今

1937年年末,侵华日军悍然向南京发动全线进攻。至今87年过去,那场战争,还有多少痕迹留存至今?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团长张定胜也一直在找寻答案。

从1980年代初,日本篡改教科书的消息传来,张定胜就开始关注南京保卫战。“南京保卫战的战史在孙宅巍等众多学者的辛勤研究下,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些学术成果引导我们去做实地探访寻研,我们共同从历史文献和实物考证两个方面去丰富南京保卫战的真实面目。”

在张定胜持续40年的走访下,一幅南京战迹全景图像逐渐成型。在他的描摹中,这些战迹或存于城郊偏远之地,或存于深山茂林,或就在我们身边。

张定胜介绍说,这些战迹,以军事建筑最为醒目,有碉堡、暗堡,还有炮台。“碉堡,以汤山地区比较多。”采访中,张定胜提到一个人,费仲兴,“费老历时三年对紫金山及周边地区的碉堡做过详尽调查,共发现74座碉堡,最后,他将寻访抗日碉堡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查自费整理编印成《紫金山的碉堡》一书”。

“其实城内也有一些碉堡,中华门、雨花台等处也都有。像江苏省农科院内,保存着三座抗日碉堡,北极阁上也有三座碉堡。这些碉堡是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军事防御设施,它们是抗战时期军事防御系统的一环。”

此外,城墙上还有暗堡。中华门上,“中华门”三个大字的上方就有一个射击口,射击口内就是一个暗堡。就城墙暗堡及南京保卫战战场的研究,张定胜提到了南京抗战史研究者饶进,他“非常非常”佩服饶进的专研寻访精神。饶进依据80年前的《南京城防工事现况要图》,结合多年来的实地走访,共发现城墙暗堡现存20处。抗战前,为构筑南京防卫体系,军方对城墙做了一系列改造,设置暗堡就是其中一项。

相比之下,炮台遗存并不多,“下关老虎山炮台现在还在,富贵山炮台也在”,这是大众比较熟悉的两处。

在所有战迹遗存中,又以弹孔的分布最为普遍。张定胜介绍说,不管是碉堡还是山体、城墙,都能发现弹孔的痕迹。在明城墙神策门、中山门等处,在明故宫东华门、午朝门上,以及广泛存在于城郊的碉堡上,张定胜发现数不胜数的弹孔,“最有名的是中山陵上的两只紫铜鼎,其中一只鼎上被日本人打了一个大洞”。

甚至还有弹头。“中华门城门边的岩石上有一颗弹头。”“紫霞湖附近的一座碉堡上,现在还镶嵌着当年日军攻打紫金山时遗留的穿甲弹的弹头。”它们最能证明当时南京地区抵抗作战的顽强。

从2000年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南京城的抗战遗存,越来越多人加入寻访的行列。2014年,张定胜等人成立了南京保卫战战迹寻访团,定期组织寻访活动。

而除了抗战遗存,日本人也在南京留下诸多痕迹,比如菊花台的“表忠碑”基座残迹,比如五台山的“神社”,它们虽是日军主导建成,但同样能反映出那段历史,甚至那段战史。这同样引起有关学者专家的注意。

“南京保卫战战争遗存,只要留心,其实能发现不少。比如说城墙上、老建筑上的弹孔。”张定胜说,“这些遗痕,都在向我们叙述当年的战争场面。”

拼接一个个细节,逼近战争全景

寻访历史的遗痕,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当年的战争真相。在张定胜看来,历史的真相是由一个一个历史细节拼接而成的,众多的微观史料拼接成一个宏阔的历史大叙事。“跑历史现场,结合中日双方当时的资料,可以对南京保卫战的一些细节进行很好的补充。”张定胜说。

这些年,他通过老地图、老照片,利用现在的卫星地图,将1937年的兵营、打靶场、战场等等,尽可能地一一还原。“现在地理环境变化太大了,为了更好地讲述那段历史,必须将当初的地理空间一一还原出来。”

实物的发现,也让战争场景细节更为丰富。在寻访战迹中,张定胜偶尔会发现战争实物遗存。他曾三次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这些实物。在最近一次捐献中,他将在紫金山战场发现的铁锹、子弹等物共8件(套)捐献了出去。张定胜说,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一行在紫金山主峰东侧山脊中国守军战壕中发现了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锹。“这里曾是中国守军精锐的教导总队第五团与日军第十六师团三十三联队第二大队激战最为惨烈之地。阵地反复交替争夺,双方都死伤相藉”,他说,“经我们对当年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所用军用铁锹旧照进行反复仔细对比,这把铁锹确认为中国守军的无疑”。

此外,铁锹之下还有子弹、子弹壳、子弹头等,既有中国守军使用过的,也有侵华日军使用过的。还有日军使用的速射炮引信及破片、掷弹筒弹头残片,中国守军使用过的弹桥、手雷盖等。“通过这些实物,可以拼贴出诸多战争细节,再现当年紫金山战场激烈的战争场景。”张定胜说。

在寻访过程中,还会有新发现。张定胜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现在的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院内有一座校史楼,那是一栋民国建筑。中日双方的图文资料都记载着,1937年12月,曾有77名中国守军在此顽强反击日军,拒不投降。

这让张定胜想起二战时的布列斯特要塞之战。当时,驻守在布列斯特要塞的苏军浴血抵抗月余,击碎了德军想通过围困造成饥饿和干渴迫使苏军投降的阴谋,战斗到最后一刻,在苏联卫国战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那77名勇士打的就是东方的布列斯特要塞之战。”张定胜说,“日本人用枪弹打,用火烧,都没有把他们逼出来。最后是用诡计将他们骗出来,再一一杀掉。”

张定胜在这座小楼的东侧外立面,发现了手榴弹炸过的痕迹。

南京保卫战中,光华门之战是最为惨烈的地点之一。在2006年的一次环境整治中,发现了两座残缺的堡垒。附近晨练的老人说,这里常有人来献花、祭扫。

光华门是中国守军抵御日寇最为顽强的战场之一。这两处堡垒遗迹,是“光华门之战”的历史见证。它们经历了中国守军与日军激战的两天三夜,也目睹了光华门被敌军攻破的悲情时刻。在战斗中,日军三十六联队第一大队长伊藤善光冲入城门当晚就被手榴弹炸死,成为光华门之战中职级最高的日军战死者。

对于这一战,日本媒体曾获取光华门内侥幸存活的三个士兵的手记。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攻入城门反而腹背受敌的日军只有将死的绝望。在中国守军的火力压制下,与其说进入城门是取得了胜利,不如说是进入了地狱。

据日方资料,日军在光华门一带战死257人,伤546人。这些数字未必准确,但大体可以看出日军为此付出的代价。

然而,“光华门之战的痕迹,现在就只有这两座堡垒了。”张定胜不无遗憾地说。

菊花台公园里,“前驻外使节九烈士墓”附近的深茂草木里,掩埋了一段日军“表忠碑”残迹。那是并不太引人注意的存在。在攻打菊花台高地时,日军遭遇到了中国守军的顽强反击,付出了惨重代价。南京沦陷后,为了显彰在此作战的第十军,尤其是第六师团,日军在菊花台高地建了一座17米多高的“表忠碑”。1945年,日本投降后,这座“表忠碑”很快就被砸毁,仅有部分基座痕迹留存。随着“前驻外使节九烈士”迁葬于此,这里成为怀念和致敬九烈士的场所。而那个不起眼的基座残迹,则提醒人们,勿忘国耻,自强不息。

“这种民族精神需要把它好好传承下去”

寻访战迹40年,张定胜有一个印象,就是现在有关方面越来越重视这些战争遗痕了,像紫金山碉堡、汤山碉堡等一些战时军事建筑,如今都挂上了文物保护牌。但回首往事,他也会生出遗憾,因为有一些遗痕,已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十年前,我去太平南路寻访,这条路上有很多老店铺,保留了当年日军焚烧的痕迹。但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当年我们还找到一些老住户,从他们那里知晓房子是怎么被日本人烧毁的,他们甚至还带我们去看烧毁的痕迹。”张定胜说。当时太平南路是比较繁华的地方,但是日军进城后,将整条街烧毁了大概3/4。

“留存至今的这些抗战痕迹,弥足珍贵。1937年那段历史它真实地发生过,南京保卫战是那么悲壮!我们需要这些战争遗痕来教育后人,要让后代知道当初是怎么回事。不然,多年以后,你在讲述这段历史的时候,就没有实物了。所以说,抗战文物在我们南京地区要进行保护,不能轻易地让它消失。”在张定胜看来,抗战遗迹是当时那段历史的证明,它内蕴着不屈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需要把它好好传承下去”。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臧磊

校对徐珩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