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2024年新征文物史料新闻发布会上,反映日军“慰安妇”性奴隶制度的照片等史实材料由珠海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证调研团队提供,成为日军侵华罪行的又一铁证。采访中,团队主要负责人刘昌言告诉记者,做这件事情,“既是我们触摸中华民族苦痛的过程,也是我们明白自身使命的过程。”
来宁提供“海乃家”、
苏州慰安所珍贵照片
据悉,该批反映日军“慰安妇”性奴隶制度的照片和史料,包括上海“海乃家”慰安所建筑改造图纸,以及日军在苏州、太原、古北口营等地设立慰安所的照片,进一步印证了日军在中国实施的“慰安妇”制度。
上海侵华日军慰安所旧址“海乃家”的拆留曾引发社会关注,这次公布的图纸是留下的唯一的一份原始档案。“海乃家”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屋主是广东籍纺织厂老板,其后房屋被日军占领,成为一所高级慰安所,主要服务日本海军军官。当时慰安所里不但有中国妇女,也有来自朝鲜和日本的妇女。
1932年3月,“慰安妇团”登陆上海,为日本陆军服务。位于今天上海东宝兴路125弄的“大一沙龙”是世界上第一个日军慰安所。
此外,发现的苏州慰安所的照片也引发关注。据《苏州市志》记载,日军占领苏州期间将东吴旅社改造为慰安所。具体内容为,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苏台、新苏台、惠中、第一、中华、利昌、大新、中华、瀛洲、同义公以及西善长巷大中旅社等十余家旅馆均被炸毁。沦陷期间,几家大旅馆先后被日军、日商霸占,铁路饭店被占后改为军妓院“繁乃家”;大东旅社、东吴旅社等被日本浪人占为己有,开设“军人慰安所”(即妓女),房间设备改为榻榻米。旅馆成为抽大烟、聚赌、嫖娼的活动场所。
还有日本关东军第六病院棚木军曹反映日军后勤情况的原始文件,包括人员和军马的粮食配给、官兵医疗等。当中就包含了一份“慰安妇”名录。其作为日军野战医院为“慰安妇”所做的体检表格,记录了“慰安妇”的种族、屋号、艺名、本名、年龄。其中,中国籍“慰安妇”有12人,年龄最小18岁、最大36岁。
上述新征文物史料均由珠海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证调研团队所搜集整理,并正式入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希望这些史料能够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历史认知。”作为团队主要负责人、珠海市金湾区金山实验学校教研主任刘昌言告诉记者,三灶岛就有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三灶慰安所,也受到苏智良教授,陈丽菲教授以及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侯曙光馆长团队的影响,希望在自己团队研究的过程中为他们也做一些贡献。
学生提问催生一个公益团队
自2013年成立以来,珠海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证调研团队深入三灶岛,走访了大量健在的沦陷见证者,通过口述历史、实物资料等多种方式,搜集和整理了丰富的侵华日军罪证。其中,2015年7月7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暨纪录片《三灶1938》公映仪式在珠海举行,真实还原了侵华日军在三灶岛大屠杀事件以及在三灶岛修建日本海军第六航空基地轰炸华南地区的史实,揭示了日军在三灶岛的残暴行径,也展现了当地人民的英勇抗争。
三灶岛,是珠江口的一座岛屿。一个偶然的发现,让刘昌言萌发拍摄纪录片《三灶1938》的念头。“我在课堂上讲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讲台下一名当地学生问我说,日本军队1938年在三灶也搞过大屠杀,而且当时三灶岛上的人快被杀光了,他的爷爷奶奶都亲身经历过。为什么课本上却从来没有提到过呢?而至今日本政府都经常扭曲甚至否认侵略中国的历史,这是什么原因呢?”
2013年5月4日,三灶岛日军侵华罪证遗迹入选国家第七批重点文保单位。去图书馆和书店查阅资料发现,关于日军侵占三灶岛的记载很少,特别是缺乏当事人对这段历史的描述。这让刘昌言意识到,“这是一段仍被忽视的历史,我希望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弄清楚它,最起码能回答我的学生们提出来的问题。我的想法得到了同事华跃进的支持,我们利用周末时间,走访已经被列为文保单位的日军侵华遗迹,包括万人坟、千人坟、日军慰安所、日军‘慰灵’石刻、碉堡、机场遗址等。”
后来经过几个月的思考和意见征求,在致公党珠海市委会的全力支持下,2013年10月,刘昌言倡议和发起组建了中国致公党三灶岛日军侵华罪证调研团队,以细致挖掘、还原这段历史。团队一共7个人,除了刘昌言和华跃进,还有珠海电视纪录片导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周野,珠海市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杨长征,珠海电视台专业摄影师关欣,退伍军人张宏强,还有学生曹惠仪。
刘昌言说,由于是自发的公益行为,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工作,团队只能利用节假日开展调研、拍摄活动。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团队的足迹遍布三灶,当地所有的村庄都去过不止一次,有的甚至超过十次,仅走访健在的三灶沦陷见证者40多位,还前往广州、香港、中山、湖南芷江等地实景拍摄,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翻山越岭、走街串巷、熬夜加班,对我们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来说,这些是家常便饭。”
这是触摸中华民族苦痛的过程,
也是明白自身使命的过程
吃了很多苦,但收获更多。比如,团队发现了之前未见记载的日军遗迹多处,其中碉堡就有三处;考证确定了日军在三灶岛进行大屠杀的历史细节;挖掘到很多三灶人反抗日军的史实:搜寻并由致公党党员彭佳莉老师翻译了日军当年的极密文件《三灶岛特报》;在香港获得了日本反战友人提供的三灶岛日军人员回忆录;记录了大量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三灶岛老人的口述回忆……
最终,该团队记录了数十位亲历者、见证者长达400多小时的口述影像记录,拍摄了4万多张照片,专门请人从日本国内购买了大量图册、书籍、日军遗物等史料。他们还把搜集来的很多史料赠送给珠海、中山等地博物馆、档案馆及位于湖南芷江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和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
2015年7月7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全长82分钟的《三灶1938》成功首映。《三灶1938》还入选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城市台工作委员会组织的大型抗战纪录片系列《血铸河山》,在海峡两岸70个城市地方台播出。2015年11月,《三灶1938》入围世界六大纪录片专业大奖——中国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并被选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国家重点理论文献片审片会。
已届不惑之年的刘昌言说,“拍摄纪录片《三灶1938》的过程,是我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也是我们触摸中华民族苦痛的过程,也是我们明白自身使命的过程。如果说,最初我们拍摄《三灶1938》,仅是因为对历史感兴趣、仅是因为我们要回答学生的问题。越到后面,我们越意识到,作为有幸接触这段历史的中国人,我们必须做好这件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楠
校对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