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徐婧)《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年—2035年)》12日发布。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白杰在当天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北京将实施历史文化溯源工程,深化历史文化遗产内涵研究阐释,加强科技保护和数字化展示,有序开展京津冀区域考古协作和国际合作研究。
白杰表示,十八大以来,北京备案博物馆增加近70家、年参观人次增长4500万,全市文物保护工程总数1600余项,修缮资金总量达到80亿元,完成了考古勘探面积2.6亿平方米,完成考古发掘面积近100万平方米。
今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全面启动,首个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三山五园”成功创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运行整一年,中国长城博物馆提升改造工作稳步推进,这些重大项目让首都三条文化带和博物馆之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也惠及民众生活,为世界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案例。
白杰介绍,规划的正式发布,对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工作提供更好支撑,首都文物工作者将落实有关要求,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首都文物工作者将依托“四普”工作深入挖潜首都文物资源禀赋。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立了一千余人的基层普查队伍,全面复核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并在全域开展“地毯式、拉网式”调查,梳理新发现文物线索,将进一步扩充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构筑“大保护”格局,丰富北京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物见证,为推进系统性保护、优化文物管理机制提供更加厚实的基础支撑。
同时,用好北京中轴线申遗成果助力老城整体保护。以中轴线申遗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是中轴线申遗成功的重要经验,也是首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坚持推进文物系统性保护的一个典型案例。北京以申遗成功作为新起点,制定实施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在未来几年取得新的标志性成果。
北京将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引领文物系统性保护。落实《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建设全域活态博物馆之城;继续开展大运河沿线文物古迹修缮,实施通州古河道考古调查;推动制定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指导编制国家级的长城重要点段规划,启动北京长城资源信息管理及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巩固拓展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成果,带动市级示范区建设,加强圆明园遗址保护展示,实施卢沟桥保护修缮工程。通过跨区、连片联动丰富首都三条文化带的形式与内涵。
北京还将着力推进历史文化溯源研究与大遗址保护。加快推进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成改造并重新开放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大葆台西汉墓遗址),同时建成和开放在副中心的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对今年考古重大发现之一“金中都端礼门城门遗迹”,以及“香山明代皇室墓地”等“考古北京”最新成果做好研究、保护和展示;实施北京历史文化溯源工程,深化历史文化遗产内涵研究阐释,加强科技保护和数字化展示,有序开展京津冀区域考古协作和国际合作研究,推动全社会共享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