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村善治的多种途径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13 07:31:56

陆益龙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三农”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变和转型,面临诸多挑战。为全面、深入地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前进方向和复杂机制,这套丛书从社会学的视角,就百姓民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经验考察和理论探讨。

在民生领域解决“新城乡差别”

百姓民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振兴事业以民生建设为基础,以改善民生福祉为目标。无论乡村如何变迁,乡村如何发展,服务于百姓民生是永恒的议题。

民生问题既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密切关联,又是基层社会建设和运行状况的具体显现。百姓民生关涉的面很广泛,本丛书的研究重点关注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保障三个领域,运用系统的抽样调查方法,来考察和揭示乡村教育、医疗和养老三种民生发展的现实,从基层社会和农民主体视角呈现出百姓民生的形态、表征、问题及机理。在重点关注的三个百姓民生领域,可能是“新城乡差别”集中体现的地方,也是社会差别发生的源地。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推进,乡村教育的“离农化”和阶层分化问题在凸显,“新读书无用论”在乡村蔓延,真正理解这些问题,合理应对这些问题,关注并把握乡村教育发展的现实和走势显得非常重要。乡村医疗卫生问题关系到百姓的健康与美好生活,曾经一度,乡村居民受“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因病致贫的困扰,关心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其意义在变革和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制,以使乡村医疗卫生状况变得更好。乡村正面临人口和社会的双重老年化,因而乡村养老问题其实较之城市更为严峻。乡村在“未富先老”和“大流动”背景下,家庭养老承受着巨大挑战,如何探索适应新时代乡村发展现实需要的养老保障体制,关乎千千万万乡村老年群体的真切需求。

做好脱贫经验阐释很重要

脱贫攻坚实现了2020年底乡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战略目标,创造了人类反贫困的奇迹。再现乡村扶贫脱贫的实践过程,回顾乡村扶贫脱贫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概括乡村脱贫的一般规律,探讨巩固脱贫成果的路径,展望扶贫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机制,《终结贫困》运用社会学范式,讲述了乡村扶贫脱贫的中国故事,为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乡村巨变提供了一个特别窗口。

讲好脱贫故事很重要,如何对脱贫经验做出更好地理论解释也很重要。在观察乡村贫困问题、分析乡村贫困发生机理、探讨乡村扶贫脱贫机制、总结乡村贫困治理经验、概括乡村扶贫脱贫模式、回溯乡村脱贫过程、前瞻后脱贫时代乡村发展之路的基础上,研究充分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从社会学视角析解中国式乡村扶贫脱贫经验,提炼和拓展了乡村反贫困理论。

乡村振兴本质是面向乡村未来

对乡村振兴之道的探索,有多种学科视角。或许,社会学的探索更具综合性、系统性和人文性。《振兴之道》一书在社会调查研究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就乡村振兴的现实和理论问题,提出了一些新构想和新观点,指出从保护社会系统多样性角度看,乡村振兴既是高质量发展,也是保护性、支持性和包容性发展;从村庄特质角度看,乡村振兴道路是多样性的;从文化再发现角度看,乡村振兴可走文化富民之路;从现代化路径选择角度看,乡村振兴要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着眼于当下实践,本质上是面向乡村未来。书中收集了从不同角度对未来乡村及乡村治理的想象和思考,关注并研究这些问题,既是将乡村治理研究具象化和经验化,从现实经验问题出发去考察乡村治理,也是为揭示乡村治理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更重要的是探索未来乡村达到善治的多种途径。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社会学院教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