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网
人民投诉·一键维权
消费曝光台|省心还是闹心?揭开产后康复消费乱象
近期,一段“三胎宝妈在月子会所生孩子,充值55万后成股东,如今分红没有,本金也拿不回”的采访视频在网络引发关注。近年来,随着大众对女性产后护理和“科学坐月子”的重视,产后康复保健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五花八门的产康项目、参差不齐的服务质量等问题也愈发突出。
在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上,不少用户反映了在产后康复保健消费时遇到的诸多“套路”——“22800元购买了舒适月子套餐,服务质量欺诈”“月子中心预订房间,未入住申请退款被拒”“机构虚假宣传,通乳服务操作一年没有效果”“订购了价值788元/10次的产康项目,套餐里明确6项赠品,5项没给到”“服务期间产康师、产康销售不停给我灌输产后身材恢复焦虑,进行诱导消费”等。
“人民投诉”梳理发现,近期平台涉产后康复消费的投诉量上升,内容主要聚焦:
·服务机构虚假营销,夸大康复效果,实则无法兑现承诺;
·服务标准与消费者心理预期不匹配,如月子餐简陋、遇到突发情况无处置方案以及产康护理项目额外加收未明示费用等;
·消费价格不透明,折扣/套餐/活动“陷阱”难防;
·专业门槛导致信息不对称,一些“天价”项目名实不符,“小病大治”或“无病乱治”;
·销售话术不规范,部分违规灌输产后焦虑,诱导高额充值消费;
·机构和护理/服务人员资质信息造假,服务安全性和专业性风险放大;
·服务质量欺诈或护理不当致伤,售后退款难或服务退订难。
网友涉及产后康复保健消费纠纷的相关投诉问题。(“人民投诉”用户投诉截图)
据了解,当前,在鼓励生育的政策背景下,消费者对专业科学的产后康养服务需求旺盛。然而目前产后康复保健机构准入门槛低、行业标准缺失、监管盲区多,月子会所、美容机构等不具备医疗资质的机构成为产后康复服务的主体。规范产后康复服务市场迫在眉睫。
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实中,产后康复保健机构常常涉及住宿、餐饮、诊疗等多种业务,而这些不同服务项目分属不同的部门监管,监管归属分散、不明确导致了监管执行难度大,行业“野蛮”生长,纠纷多发。市场监管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合作,加强许可证审批和日常巡查,确保其合法经营和服务质量;对拟从事诊疗活动的月子中心,应当申请设立相应类别的医疗机构,并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纳入医疗机构管理范围。
今年以来,已有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做出探索。2024年10月,福建省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产后母婴生活照护服务合同公平缔约指南》和《产后母婴生活照护服务行业风险提示》,聚焦提升月子中心履约质量,防范化解纠纷。
除加强监管外及行业自律外,结合消协、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相关提示,“人民投诉”建议消费者可以这样“避坑”:
√提前考察,理性选择。在选择月子中心时,一定要实地考察,仔细查看月子中心是否证照齐全,多途径了解商家的经营状况、信誉程度和服务能力。可多家对比,多次上门了解,切勿“一时脑热”,仓促决定。
√规范合同,明确责任。签订书面合同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详细了解、明确、核对服务项目和价格,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日后产生额外收费。同时,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切勿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
√保持关注,切勿大意。月子中心预售周期较长,中间存在多种变数,消费者一般下单后至生产入住前就未再关注月子中心的经营情况。建议不定期去月子中心看看,了解月子中心的经营情况,避免出现月子中心“一夜蒸发”,产妇无所适从等情形。
√警惕低价诱惑、虚假宣传。对月子中心承诺的住宿标准、餐标、护理套餐等服务内容,消费者应尽可能详细了解,以防消费过程中产生纠纷,并留存证据便于维权。
√保留证据,依法维权。消费者应当向商家索要并保管好合同、收款凭证、付款凭据等相关证据材料,最好能对签约当时承诺的服务套餐、房间现状等进行照片、视频固定。一旦发生纠纷,可先行与经营者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可拨打12315电话或者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屏幕前的你如果遭遇类似的消费权益侵害,
欢迎通过“人民投诉”平台向我们反映
如果您是提供消费服务的企业或机构,
也欢迎入驻“人民投诉”平台回应消费者关切,
共建和谐健康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