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路径

黑龙江新闻网 2024-12-13 11:12:07

□周武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类创造、代代相传至今的具有独特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的各类文化资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类型多样,但伴随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和发展困境。乡村旅游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机制,不仅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可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加强资源统筹开发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着眼于资源本身。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挖掘和整理汇总,建立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内涵,真正发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乡村旅游、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优势。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相关文件要求和精神,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保护与修复工作。

加强资源梳理。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机构、旅游相关行业协会中挑选出优秀的专家学者,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小组,负责对旅游目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遴选、梳理,重点整理其中特色鲜明、广泛认可的各类非物质文化资源,彰显审美追求、道德品质、传统美德、精神追求、人文精神、思想内涵等内容。加强资源类别普查。资源普查小组应借助各类文献资料、口述资源、访谈实录、文化器物等渠道,就散落民间的各类传统音乐、戏曲文学、手工艺、传统舞蹈、民俗活动、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器物文化、医药文化等进行集中收录。建库立档和申遗报备。按照资源类型、生存环境、演变历史、传承人、传承现状、文化内涵、价值表现等,整理归纳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各类非物质文化资源,建立明确的资源分类管理体系。同时,依托各类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格式转化,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后期资源管理与规范利用提供支持。

合理规划与系统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资源整理是前提和基础。制定明确的融合发展规划,明确管理职责和实施流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实现深度融合是重要保障。因此,地方政府应制定一揽子政策和管理办法,鼓励资源“活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实现创新融合。

地方政府协调文旅部门、文化机构、传承人、社会机构等,共同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相关文件和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关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等文件,切实将文旅融合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加以推进,促使文旅融合成为乡村发展新的增长点。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依托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绿色金融”、公益宣传、招商引资等,激发民间团体、非遗传承人、文化机构、文化产业等积极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的工作中。制定质量审查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基层党组织和地方政府应发挥好基层战斗堡垒作用,严格把关本地区的文旅融合工作,定期出具发展评估报告,既要对现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及时公示和奖励,同时也要就现阶段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总结,并制定详细整改方案和保护措施,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益指导。完善文旅配套设施,全力打造极具体验性的地区旅游产品。全力改善村寨道路、街区、停车场、住宿、餐饮、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地满足广大游客的现代化需求。

项目开发与管理细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旅游,应开发更具特色化、内涵式、品质化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之间搭建起沟通桥梁,从而在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将旅游地特有的代表性非遗项目融入旅游发展生态中,打造独具特色的更适宜本地文化发展的创意文化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将当地特有的古村落、古建筑、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融入旅游规划中,成立专门的体验基地和非遗传习所,建设特色民俗文化村,满足广大游客文化体验需求。统筹规划旅游地的非遗资源,设计精品旅游路线,拓展乡村非遗旅游发展轴。横向上打造具有多样非遗特色的旅游景区,探索“非遗+”特色文旅模式,包括美食、体育、观光、研学、康养等;纵向上注重不同地域文旅资源的有效整合,将临近地区的非遗特色和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选择极具特色、资源类型、观赏价值和文化体验性最强的地域作为一级发展轴,同时逐渐向周边地区、乡村、城市扩散。例如,长三角地区的非遗旅游发展格局和东三省的特色乡村非遗旅游。另外,当地还可结合资源优势和需求变化,制定淡旺季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运营战略。旺季时侧重做好旅游服务,淡季时侧重进行线上文创产品的销售、交易、手工艺人的在线教学、特色农产品的外销等。加强市场管理。鼓励有条件的文旅龙头企业和诚信经营企业对零散的小型旅行社、民宿等进行兼并,全面提升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的资金实力、组织管理实力、资源优势、运营优势和接待能力;联合公安、消防、市监等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开展对民宿、旅行社、餐馆、景区、宾馆、酒店、农家乐等专项检查,细化网格管理,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产业融合与精心推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应在文化产品、产业服务上做精做细,既要开发特有的文化品牌,提升文旅产业发展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同时也应加强宣传推广,不断壮大文旅新业态和提振发展活力。

培育文化品牌。以文塑旅,以旅塑文,旅因文而兴。加强文化品牌培育,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及周边产业,不断提升文旅融合发展的辐射效应,实现乡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是文旅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当地特有的文化符号、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创作中,开发设计主题盲盒、主题公仔、冰箱贴、系列表情包、主题服饰、伴手礼等各类文创产品。同时,依托文创大赛、文创旅游名品竞选等活动,吸引更多有创意、有才能的创作人才参与到文创产品设计中。成立专门的文创产业开发推广中心,致力于开展以文创IP、文创品牌为核心的理论研究、宣传推广和实践探索、商标注册、交易交流等,以文创产品赋能文旅消费经济发展。加强文旅宣传和文创产品的宣传。充分依托官网主流账号和平台,以电视电影、综艺节目、主题纪录片、微电影、直播、短视频、精美图文等形式,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活动、历史遗址、传统工艺、乡村旅游等的宣传和推广;举办大型的文旅座谈会、文创产品交易博览会、生态文化旅游节、文旅经济盛典等活动,将当地特有的非遗元素和文化产品推介出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

本文系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复杂系统下数字经济驱动文旅融合质效提升的机理及路径研究》,基金号:24BJY212。

(作者系广西大学副教授)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