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西秀区东屯乡本桥村,这里村道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小河流水潺潺、大棚连排铺展……放眼望去,在蒙蒙雾气的笼罩下,连片的田野和远处山脚的房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山水画。
进入乡村振兴过渡期以来,该村以发展富民产业为重点,抓牢脱贫群众增收关键,加快乡村建设步伐,深入推进基层治理,持续培育文明乡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引领百姓携手奔向致富振兴之路。
监测帮扶两手抓守牢防返贫底线
跟着村委会副主任李冬志来到本桥村本寨组,一块小菜园旁伫立着一栋小平房,村民周苗子正在屋里熬制猪油。
今年58岁的周苗子一人独居,年轻时就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他告诉记者,2020年被纳入低保后,每月可领452元低保金,在国家政策和乡政府的帮助下,全额支付了他的城乡医保,为他减轻了缴费负担,每年还通过产业利益联结给他分红。
如今,生活条件逐渐变好后,周苗子闲时就打理自己的菜园。“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周苗子感慨道。临走时,他的脸上仍洋溢着笑容。
“近年来,我们牢牢把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抓在手上,持续走访每家每户,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纳入监测,帮助他们申请低保和相关政策补助。”李冬志告诉记者。
本桥村有520余户2736人,其中,脱贫户44户、监测户2户。123名脱贫劳动力中,除引导外出务工外,为10名脱贫户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月收入800元,保障了就业增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帮扶下,本桥村通过产业带动、引导就地就业等举措下,本桥村百姓腰包鼓了起来,人均纯收入达18400多元。
种好“土特产”促进乡村振兴
虽值寒冬,走进本桥村的蔬菜种植大棚内,工人正在采摘藤蔓上一串串鲜红果实,经包装后,这批西红柿将销往贵阳。
大棚蔬菜基地占地35亩,共27个大棚。去年,村里申请财政协调资金80多万元将破损大棚翻修一新,租给当地大户顾声忪种植西红柿,推动低效棚变“聚宝盆”。
“这批西红柿于今年7月2日开始种植,亩产达9000斤。”顾声忪介绍,目前已销售西红柿10余万斤,收入30余万元。打枝、除草、采摘等都需要人工来完成,我们有固定工人20多人,已发放务工费10余万元。
该村村支书、村主任顾和平介绍,这季西红柿采收完后,蔬菜种植大棚将用于辣椒育苗,预计育苗4000余亩,实现“一棚多用”。他说:“今年,全村种植辣椒共1000余亩,通过育苗带动周边村子2000多户村民种植辣椒。”
作为村里的种植大户,伍小房这几年持续通过种植辣椒实现了增收,他信心十足道:“今年种植了30多亩,赚了10多万元,明年还要接着种。”
产业兴,百姓富。近几年,本桥村结合本村资源禀赋,以优质粮油作物种植为主导,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今年,种植水稻2000余亩、油菜1850亩,累计种植辣椒、茄子、西兰花等蔬菜1400余亩。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
走在本桥村本寨组的田坎边,田畴载绿连片铺展,田里的油菜正茁壮生长。顾和平介绍,今年本桥村通过申报财政资金在本寨组新建了一条长800米的排洪沟,避免了水田及通组路被淹没。
为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乡村建设,本桥村积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设污水处理系统、修建文化活动广场,组织村干部、“一村七岗”人员及志愿者,开展河道治理、村民庭院卫生整洁、生活垃圾治理等,创建宜居乡村,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本桥村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完善村规民约,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深度融入乡村治理,谱写和谐乡村新风貌。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接下来,我们将以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为目标,重点抓好产业提质增效、服务提档升级、治理高效精准等工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顾和平说。
作者:吴学思实习记者郝媛编辑:张小维责任编辑:陈泽赟终审: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