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肝衰竭诊疗指南全面更新

新浪财经 2024-12-13 14:24:32

转自:中国科学报

“肝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临床诊断,而是一种功能判断。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进行完整的诊断,包括病因、临床类型及分级。”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接受《医学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肝脏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及腹水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病死率极高。

早在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便发布了《急性肝衰竭处理》的建议书。2006年10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肝衰竭诊疗指南》,并于2012年和2018年进行更新。

“随着对肝衰竭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再次对《肝衰竭诊疗指南》进行了更新,旨在使临床医师对肝衰竭的诊治有进一步了解,并做出较为合理的决策,但并非强制性标准。”李兰娟说。

近日,《肝衰竭诊疗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刊发于《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诊断与治疗须精准

据《指南》介绍,在我国引起成人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酒精、化学制剂等)。其中,儿童肝衰竭多见于遗传代谢性疾病。

“肝衰竭分类与诊断对于临床精准诊治管理极其重要,并与病因、诱因及发病机制等密切相关。”李兰娟表示,28天、90天生存情况是患者长期预后的关键时间点,关注肝衰竭的动态转归分型有助于临床早诊早治与预后判断。

基于基础肝病病史、起病特点及病情进展速度,《指南》将肝衰竭分为4类:急性肝衰竭(aALF)、亚急性肝衰竭(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LF或SACLF)和慢性肝衰竭(CLF)。

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肝衰竭诊断、分类及预后判定上具有重要价值。《指南》强调,由于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实施经皮肝穿刺具有较高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应特别注意,但也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相对出血风险小的经颈内静脉肝穿刺。

多项多中心的回顾性研究均表明,经颈静脉肝穿刺在凝血功能障碍、腹水等高危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李兰娟强调,在未达到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但患者极度乏力,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大幅升高,黄疸进行性加深(5≤TBil

0 阅读:104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8月的财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