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他趁妻子不在身边,偷偷将一管不明液体,灌进不满一岁的儿子嘴里,看着儿子亲近自己的笑容他泪流满面,抱着儿子默默的说:对不起,为了亿万婴儿的生命,爸爸只能委屈你了! 这位父亲就是被称为“糖丸爷爷”的顾方舟,他的故事要从四年前开始说起。 1955年,可怕的小儿麻痹症突然在青岛等地爆发,好多孩子突然就瘫了,有的甚至丢了性命。 家长们着急,到处求医问药,可谁也治不了这病,那时候年轻的他刚从苏联留学回来,看到家长们那种绝望的眼神和患病瘫痪的孩子们,心里特别难受。 他临危受命,担起了研究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重任。 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研发活疫苗还是死疫苗? 国际上两种路线都有先例,美国研发的死疫苗安全性高,但价格昂贵,而且需要多次注射,而活疫苗便宜高效,只需口服,更容易推广,但安全性存在争议。 但是考虑的现实情况,死疫苗的成本太高了,只有选择活疫苗,才能让更多孩子受益! 1959年顾方舟带领着他的研究协作小组,踏上了前往云南昆明的征程,他们的目的地并非繁华都市,而是一个位于昆明西郊的偏僻山洞。 选择这里作为疫苗研发的基地,一方面是为了避开外界的干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疫苗研究的安全性,毕竟当时对于活疫苗的安全性还有诸多疑虑。 这个山洞简陋得超乎想象,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没有舒适的科研环境,甚至连基本的电力供应都难以保障。 哪里只有粗糙的岩壁、潮湿的空气和昏暗的光线,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顾方舟和他的团队开始了与病毒的赛跑。 他们自己动手,挥汗如雨,用铁锹和镐头开凿山洞拓展空间,用石头和泥土垒砌墙壁搭建简易的实验室,用木板和油布制作桌椅布置实验区域。 没有精密的仪器,他们就用最原始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没有稳定的电源,他们就用柴油发电机提供电力。 1959年12月,在这个简陋的山洞实验室里,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顾方舟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液体活疫苗。 消息传来,整个团队都沸腾了,他们相互拥抱,喜极而泣,成功的喜悦过后,顾方舟深知,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难题,那就是临床试验。 要想知道这疫苗到底安不安全、好不好使,就得先在人身上试试,这第一步临床试验,就得找一小批人来观察观察。 作为项目的领导者,顾方舟二话没说,第一个站出来:“我先来!” 他拿起一小瓶疫苗溶液,咕咚一口就喝下去了,接下来的一周,大家都紧紧盯着他,看看有啥反应,还好他啥事没有,活蹦乱跳的,跟以前一样。 大人抵抗力强,不少人对这小儿麻痹病毒本来就有一定的免疫力,小孩子才容易得病,为了确保疫苗对孩子真正安全有效,顾方舟一咬牙,做了个惊人的决定。 于是就有了故事开头的那一幕,当时顾方舟的儿子小东刚刚满月,他瞒着妻子,“偷偷”把一管疫苗喂给了小东。 有他带头,实验室里的其他几位研究人员,也默默地让自己的孩子加入了试验。 接下来的一个月,顾方舟和同事们度日如年,他们时刻关注着孩子们的健康状况,生怕出现任何意外,幸运的是,孩子们都健康活泼,第一期临床试验顺利通过。 紧接着就打算开始大面积推广,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时的中国冷链运输条件非常有限,如何才能保证疫苗在运输过程中不变质,安全有效地到达全国各地? 他苦苦思索,一个念头突然闪过脑海:“能不能把疫苗做成糖丸?”孩子们都喜欢吃糖,这样既方便服用,又能解决储存和运输的难题。 经过反复试验,1962年糖丸疫苗终于研制成功,一颗小小的糖丸,承载着巨大的希望,也开启了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新篇章。 两年后糖丸减毒活疫苗开始在全国推广,从此无数孩子因为这颗小小的糖丸,免于瘫痪的厄运,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为无脊灰状态。 顾方舟用自己的一生,守护了中国儿童的健康,他把自己的人生概括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他曾说,此生他为国家做了一点事,找了个好老伴,“这一辈子没什么遗憾了。” 2019年1月2日,顾方舟与世长辞,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