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锡山区流动党员集中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同步发布了《锡山区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凝星聚流”系列行动方案》、《流动党员服务清单》以及暖“星”服务月活动计划,明确了从立档建库、多元教育到暖心关怀、志愿服务“一揽子”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规范化、教育科学化、服务精准化。
“三找”摸排,对齐党员人册“颗粒度”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能“流离失所”“心无所归”。“化零为整”,把个体散落的流动党员广泛聚集到紧密团结的组织周围,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锡山区广泛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三找”活动,牵头全区200余名党建指导员、网格员,把摸排力量下沉到小区、下沉到网格,协同公安、社会工作、人社等部门开展“拉网式”摸排,建立锡山区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数据库,全方位掌握1133名流动党员详细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精确到人,动态更新。
为了让流动党员能够主动连上线、接上头,通过公众号推送、公告栏张贴《致流动党员的一封信》。紧扣户籍办理、租户入住、员工入职等关键环节,在人社、公安等部门和小区推行流动党员“扫码报到”,引导流动党员主动亮明党员身份。同时聘请10名热心流动党员担任“红色联络员”,加强各方信息数据联动,做到“发现一个、入册一个、管理一个”,实现“来处”有数,“去向”有底。
“双向”互动,增强组织联系“黏合性”
只有把流动党员有效组织起来、管理起来、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地让流动党员在党旗下凝聚、在流动中生辉。结合流动党员“有进有出”的现实特点,锡山区探索“流出地延伸管理、流入地属地管理、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联系共同管理”工作机制,与东海县、丰县、盱眙县、兴化市签订《流动党员共建共管协议》,通过责任双向联结、教育双向联合、信息双向联通、管理双向联动“四个双向”,打破区域壁垒,提升政策协同。
要让流动党员“知责又尽责”,就要保证教育管理及时跟上、有效作用。锡山区坚持“同质教育、同步学习”原则,压实流入地党组织属地责任。建立专人专责“点对点”联络机制,打破线下党课、现场宣讲等传统学习模式时空限制,利用“云端”技术实现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无线畅联”。依托“学习强国”“锡山组工”等载体,实行“远程教学、线上促学、研讨助学、寄书送学”“4+N”教学法,充实教学资源、提升教育实效。组织流动党员开展“青年有‘young’我为家乡献一策”“追寻红色足迹,践行初心使命”等特色实践活动,增强线上联系、线下交流。
流出地党组织自觉承担跟进管理主体责任。重点抓好党籍管理、民主评议、党员权利保障等规范管理,督促流动党员及时向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建立流动党员生活困难必访、家属重病必访、家庭重大变故必访“三访”制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做到“总有联系”“关怀常在”。
立身为旗,扩大社会治理“同盟圈”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种角色就是一份担当。“家乡归属感”是“内生动力源”的重要驱动因素,锡山区实行暖“星”顾问制度,选聘10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担任流动党员暖“星”顾问,实时了解流动党员思想状态、学习动态、生活动向,在其子女上学、就业指导、住房就医等方面提供帮助,化解工作、生活中的急难愁盼。设立首批14个流动党员服务驿站,集聚“教育培训、读书学习、党员活动、党内业务、党员关爱、志愿服务、法律服务”等功能,从“身边小事”让流动党员感受“家”的温暖。
为了让流动党员异地显担当、有“家”更有“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人才公寓、政府办事窗口等“家门口”的阵地,设立流动党员联系点,提供互动互融交流平台,鼓励其在基层党建、社区治理、服务群众等方面建言献策。发挥流动党员身份多元、技能多样的优势,动员其加入“享平安”巡逻志愿队、“面对面”反诈宣传队等,广泛参与平安建设、助老敬老、助残扶弱、反诈宣传等活动,大批流动党员在社会治理、志愿服务中主动担当作为,成为名副其实的“行走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