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太和:废旧电池转“绿”重生,招大引强赋能升级

钱江晚报 2024-12-13 17:30:31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徐文罡

编者按

安徽第四城、皖北新“龙头”......今时今日的阜阳,乘着皖北地区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大势,以“勇立潮头”的实践精神奏响了江淮最强音。那么,在这新一轮区域发展竞合中昂扬向上的阜阳,又是如何把改革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呢?12月11日至12月12日,由中共阜阳市网信办组织的第二期“风从淮河来,e起看阜阳”集中采风活动先后走进阜阳市太和县、界首市、临泉县,近距离见证了阜阳勇当皖北振兴排头兵的奋斗之姿。

日前,工信部公布了2024年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和特色案例名单,安徽全省共有5个典型案例获全国推介,其中,阜阳市“向‘绿’而行,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案例成功入选绿色低碳转型方向特色案例。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近年来,阜阳不断谋新求变,深化改革,依托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双向推动,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逐步从“农”字当头向高端制造业聚集地转变。

本次采风活动首站,媒体代表们就来到了坐落于阜阳市北部的太和县,在这里,四十万“农商大军”造就了生物医药、发制品、工业筛网、有色金属再生四大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0家,各类技术创新平台12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305家,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30.5亿元,一副“产业鲜明,商贸繁荣”的振兴画卷已然成型。

不止于此,深知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的太和,抢抓新能源风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大力发展“铅、锂”回收再利用两个核心产业链,以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为突破,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循环特色产业集群。

如今,行走在太和肖口绿色新能源产业园区,随处可见一车车废旧铅酸电池进入厂区,经过繁杂又精细的拆解、熔炼等程序,摇身一变成了一块块银色的再生铅锭。

“其实太和县铅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配制釉料用的铅矿石经营之初萌芽,一些精明的制陶匠在做釉料的过程中发现了金属铅巨大的经济价值,从而放弃制陶手艺转行做起了经营废铅购销的生意,太和县铅业市场也是在那时得以初步形成。”安徽鲁控环保有限公司负责人向采风团队介绍说。

时过境迁,太和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兼并重组,完成了传统制铅业向再生铅冶炼的跨越转型,而安徽鲁控环保有限公司也乘着“改革”的春风迈过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先后荣获“最受欢迎的再生铅企业”“安徽省民营企业50强企业”“安徽省绿色工厂”等称号,并得到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肯定,被授予副会长单位,今年预计可完成营业收入40亿元,实现税收3亿元。

离开了安徽鲁控,媒体代表们又走进了同样致力于成为全国再生铅行业标杆的安徽天硕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过程自动化、流程化及全密闭输送的数字车间内,管理着全国最大的废旧铅酸电池回收生产线,仅一天的处理能力就能达到1800吨,足以让100多万只废旧电池重获新生。

“目前,我们天硕已拥有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这些专利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公司副董事长赵创业实地讲解道,天硕在绿色化建设方面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废水经R0反渗透膜净化处理后可回用于生产系统,不外排环境,无危险固废产生不仅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还提升了铅、锡的回收效率,充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到发展与环保同步,生产与治污并举。

“铅”锤百炼,砥砺前行。随着新能源产业动能的不断释放,太和县也并未就此停下脚步,而是不断招大引强赋能产业升级。今年以来,太和签约总投资40亿元的盛凯机械电器高端智能制造项目,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签约总投资60亿元的首衡城·晶宫中原国际食品产业新城项目,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力;通过“以商招商”方式,持续引进恒信润丰年产110万吨废盐无害化及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安徽创艺新能源汽车及白色家电铝制品部件生产项目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大项目。

0 阅读:5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