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大模型发展前景如何?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带来“好消息”

上观新闻 2024-12-13 19:34:11

在大模型飞速发展的当下,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好地为产业赋能?面对越来越旺盛的AI人才需求,国内科研机构应如何吸引全球人才?今天举行的2024浦江AI学术年会上,多位科学家发表了他们的观点。

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在致辞中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作为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他在招聘青年科研人员时发现,海归AI人才和国内高校培养的博士在整体水平上不相上下,显示出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人才的“自给自足”趋势。面向产业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欧阳万里教授介绍了大模型用于飞机设计、谱学分析等领域的进展。

本土AI博士水平进步显著

“发展人工智能,人才是关键。我发现在AI领域,国内大学毕业的博士和海归博士水平差不多,这在以前是少见的。”姚期智院士感慨道。在他看来,中国本科生培养水平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过去,国内博士研究生培养还存在不足。令他欣喜的是,近年来,本土AI专业博士的整体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国内高校在人工智能及其相关学科的大力投入已产生成效。“我期待,中国博士后的培养水平也会不断提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姚期智说。

谈及这一人才培养问题,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陆超超说,他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这所英国顶尖高校的GPU数量并不充裕,而需要用GPU做科研计算的课题组有很多,所以即使在西方名牌大学,研究生和教师也有算力紧缺的苦恼。“这可能是AI领域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水平差不多的一个原因吧,大家都缺算力。”

然而,入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后,陆超超的“算力苦恼”一下子减轻了。这家新型科研机构有强大的算力支撑,助力各个课题组开展战略性、原创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

“我喜欢做基础研究,目前负责实验室的安全可信AI、因果智能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位海归博士说,“我希望通过因果智能研究,让大模型今后拥有强大的推理能力,能够从大数据中发现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就能形成新的知识。如果这种大模型研发成功,人类将迎来‘知识爆炸’时代。”

国产飞机翼型设计有AI助手

除了开展基础研究,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还面向产业应用,用大模型为各行各业赋能。欧阳万里教授介绍,实验室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院合作,开发了全球首个翼型AI生成式系统“书生·翼飞”。

“飞机的翼型要达到工业要求,必须减少阻力,提高升力。”欧阳万里解释,人工设计翼型的时间以周为单位,而采用“书生·翼飞”AI系统,1分钟内就能生成多种翼型,供设计人员参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飞首席科学家吴光辉认为,在高端制造中,由大模型驱动的智能体与设计人员协同工作、共生进化,能显著缩短工业设计周期,创新工业设计思路,为下一代工业设计范式提供了新选择。

在谱学分析领域,大模型也大有用武之地。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武汉大学联合研发的AI谱学大模型“书生·言普”已搭载在国产EPR(电子顺磁共振)设备上,其解谱准确率可媲美人类专家,解谱速度将人工所需的数小时压缩至秒级。

据介绍,EPR是一种强大的物质分析方法,通过对顺磁性物质施加外部磁场和微波辐射,获取关于电子结构和环境的信息,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环境、药学、食品和医学研究等领域。“解析EPR波谱的专业门槛很高,平均每所高校只有一名老师会解析,而且解谱工作费时费力。”欧阳万里告诉记者,“AI+EPR”技术方案问世后,这项工作的专业门槛和时间成本大幅降低,它充分发挥了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知识获取方面的优势,可在EPR波谱的优化、拟合和归属等阶段多维度提升解析效率。

展望未来,欧阳万里表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将走“通专融合”战略技术路径,让“书生·言普”这类专业大模型与通用大模型更好地融合,改变目前普遍采用的调用其他模型方式,力求实现两类大模型紧密融合、相互促进,让AI像人那样,学习较少的数据就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1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