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省总工会开展全省“职工达人秀”征集展示活动,面向全省征集文化素养高、有爱好与特长、热心职工文化事业的职工达人。东营市各级工会积极发动职工参评,截至目前,我市有5人入选全省职工达人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旗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留年旗袍第四代非遗传承人董洁就是其中一位。
在东营市垦利区的玄绣坊内,一件历经百年岁月的旗袍静静陈列,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旗袍见证了留年旗袍的传承脉络,从清光绪年间的创始人李兴隆,到董洁的母亲、第三代传承人玄秀平,再到如今肩负重任的董洁。
董洁成长于80年代的农村。那时的父母为了生计早出晚归,她在太姥姥的陪伴下长大。或许是受太姥姥的影响,上五年级时,她便开始为弟弟妹妹做衣服,一颗与裁缝有关的种子就此种下。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乡,加入到母亲创办的玄绣坊,投身于旗袍制作事业,肩负起传承祖业的重任。
然而,传承之路布满荆棘。随着时代变迁,旗袍的受众日益年轻化,订婚、结婚、演艺圈、节目主持等场景对旗袍质量要求愈发严苛。从量体到成衣,每一个环节都需精雕细琢,镶、嵌、滚、宕、绣、绘、镂、雕、盘等工艺一样都不能马虎,需根据客人身材量身定制,数十乃至上百种做法方能成就一件精品。
尽管董洁大学主修服装设计,但面对旗袍八大工艺,初出茅庐的她缺乏实践经验,制作过程困难重重。一位客户的直言批评如同一记重锤,让她陷入自我怀疑,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关键时刻,母亲的话语点醒了她:“人这一辈子,遇到些沟沟坎坎儿很正常,这不正是你提高的机会吗?再说你撂挑子咱公司还能开下去?”董洁由此深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她开始刻苦钻研,在一针一线、一刀一剪中磨砺自己,两个月瘦了8斤。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熟练掌握旗袍设计与制作工艺,并深深爱上这一行。
在董洁的努力下,玄绣坊留年旗袍逐渐发展壮大。与各地旗袍协会建立广泛合作,为其定制产品或来料加工。留年旗袍的荣誉簿上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董洁获“中国魅力旗袍人玫瑰奖”,玄绣坊留年旗袍先后被评选为东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盘扣制作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留年旗袍品牌本意就是留住青春年华、留住传统服饰、留住非遗文化。董洁深知,要让留年旗袍“留得住”“传下去”,必须要“创得出”。她积极参加相关研学活动,深入研究旗袍制作技艺,只为更好地传承其艺术精髓。她积极参加研学活动,深入研究旗袍制作技艺精髓。独具匠心地将东营黄蓝元素、湿地文化融入其中,使旗袍焕发时代活力,让老工艺绽放新光彩。她创作的“留年黄河口”系列原创产品,更是荣获第四届“泰山设计杯”山东手造创新设计大赛“手造服装设计类”金奖。该系列以黄河入海口的自然景观与文化特色为灵感,如在设计上采用黄蓝渐变色彩、云肩搭配渐变色流苏展现河海融汇之美,以东方白鹳刺绣象征权力与吉祥,辅以河流刺绣点缀,尽显黄河口的大气与胸怀。此外,她还独创花针绣技艺,利用真丝边角料制作精美项链、耳坠、发卡等工艺品,并自创小工具提高旗袍滚边效率一倍。
为了让广大群众、学生与旗袍这个非遗项目“零距离”接触,直观感受非遗技艺之美,传承非遗文化精神。董洁还在工坊培训室开展旗袍传统技艺培训,带动旗袍爱好者亲手参与旗袍制作。此外,她积极开展非遗进课堂、进社区活动,用实际行动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与传承。
如今的董洁,手中握着的那把剪刀,已不再仅仅是裁剪布料的工具,更承载着几代人的精神力量。她精心雕琢每一件旗袍,不断推出新颖款式,让留年旗袍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曹萌萌通讯员翛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