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元气社、东城区图书馆共同主办的“看不见的真相——法医秦明《天谴者》典藏版新书签售会”圆满落幕。此次签售会活动现场,法医秦明、著名媒体人张绍刚、北京大学副教授丛治辰与500名读者以网络舆论事件为背景,分享了他们对于“舆论、谣言、网暴”等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舆论操控以及社会热点事件背后真相的思考,开启了一场对真相的追寻和对人性的深刻拷问。
新书分享会现场。
碎片化信息与情绪化舆论:真相为何被掩盖
在活动中,法医秦明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看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每天都被新闻、热点、八卦信息包围,无法避免地被情绪牵动。秦明强调,碎片化的信息往往无法全面呈现事实真相,网民们容易受到立场和情绪的影响,在没有充分了解事实的情况下,便迅速做出评判。
法医秦明。
“我们每天花7小时与屏幕相伴,但对每条信息的驻足却不到3分钟。”秦明指出,这种快速浏览与情绪化反应是网络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信息的不断积累,社会的善意也可能逐渐转化为恶意。
《天谴者》:案件背后的人性冷暖与真相追寻
在谈到《天谴者》典藏版(下称《天谴者》)这本书时,秦明透露,书中的许多故事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他举了一个案例:一名男孩与女孩外出喝酒,女孩因醉酒不省人事,男孩将她背进酒店开房。然而,女孩因酒后幻觉从窗台坠楼身亡,男孩的异常行为被酒店监控记录下来,引发了公众对其侵犯女孩的误解。秦明指出,网络上看到的碎片化信息往往无法还原事件的真实面貌,很多人根据自己立场和情绪做出主观判断,却忽视了真相的复杂性。
他谈到,“法医秦明系列万象卷”的核心是一位年轻法医的成长史,探索世界,见证人性百态。“法医秦明系列众生卷”随着时间推移,年轻法医成长为一位资深的老法医,见识了更多社会的善恶。而《天谴者》是“众生卷”的开卷之作,聚焦疯狂复杂的人性,用令人脊背发凉的案件故事,独一无二的法医视角,揭示“你所看到的,未必是全部的真相”。
新书分享会现场。
丛治辰也对现代都市环境下的罪案进行了深刻剖析。他指出,现代社会的陌生化使得很多罪行得以隐藏,科技的进步为案件侦破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使得侦探小说中的推理方法不再适用。《天谴者》通过法医、痕检和监控等多重技术手段,展现了更加真实的办案过程,强调了科技如何在解决复杂案件中发挥作用。
除了案件的讨论,张绍刚和秦明还深入探讨了网络暴力的问题。张绍刚举例说明,很多时候,互联网舆论的传播远离了理性和事实,甚至有时会造成误解和过度反应。他以“地铁让座”事件为例,强调了当下社会中对公众行为的苛刻审视,如何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轻易对他人做出批评和攻击。他质疑,网络舆论是否已经脱离了理性,变成了对个体的无情指责。
著名媒体人张绍刚。
秦明也分享了自己亲身经历的网络暴力事件。秦明坦言,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是无法预见的,但他也从中汲取了教训,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舆论,并将这段经历融入到《天谴者》的内容中,强调“看不见的真相”,即舆论背后的误导与扭曲。他认为,当网络舆论过于情绪化时,真相往往被忽视,大家需要在信息的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不要被情绪所左右。通过《天谴者》,秦明希望读者能够从书中的故事中汲取教训,提升对网络暴力、谣言和舆论操控的防范意识。
网络舆论与理性之光:保持清醒的智慧与力量
张绍刚指出,今天的互联网充满了回音壁效应和群体化效应,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论往往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快速的情绪化反应让真相被掩盖。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冷静和理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缺乏的不是信息,而是冷静。”而《天谴者》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反思的视角。秦明回顾了自己当年面对网络暴力时的心路历程,强调虽然自己身处风口浪尖,但始终保持理性,并没有被外界的攻击所动摇。
法医秦明签售。
“看不见的真相”不仅仅是《天谴者》典藏版的主题,也是我们每个人在信息化时代中应当保持的理性态度。秦明和张绍刚、丛治辰的对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反思视角。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信息、辨别真伪,避免成为无意识的舆论工具,成为这场信息风暴中的“看客”或“加害者”,这是每个网民都应思考的问题。《天谴者》典藏版不仅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推理小说,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对抗信息泛滥时代的智慧和力量,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冷静与理性,尊重事实,追求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