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阳城遗址,位于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北依荆山,南眺渭水。2001年,栎阳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栎阳城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栎阳城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根据文献记载,在秦迁都咸阳之前,栎阳城曾为秦都城,持续34年。秦人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商鞅变法就在这里。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由此踏上革新之路,为日后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栎阳城还是汉朝的第一个都城。
2012年,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确定栎阳城遗址3号古城的时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是文献所载秦汉时期栎阳城之所在。
2019年至2022年,考古人员围绕3号古城内建筑和临近城内北墙的“后宫”区域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工作,第一次完整揭示了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都城核心区重要建筑的平面形制,这是战国秦汉考古的重要发现。从发掘情况看,不同功能、等级的建筑,无论是布局还是材料使用、散水位置与组合等都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
“在栎阳城遗址发掘中,考古人员通过先发掘较为简单和等级较低的遗迹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术,为后续最重要的建筑遗址的发掘积累经验。”12月8日,栎阳城遗址项目负责人刘瑞介绍。
栎阳城遗址埋藏在地下1.7米至2.2米深。考古人员在3号建筑台基四周发现散水,台基北侧、西侧散水处发现屋檐滴水形成的滴水坑,表明建筑原为瓦顶。考古人员还在3号建筑台基西北、东北、西南、东南角各发现一枚俗称“瓦当王”的大半圆瓦当,为解决1956年发现第一枚“瓦当王”以来未解的大半圆瓦当使用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不仅将中国古代建筑使用瓦当的时间向前推了一步,还为复原其使用位置提供了科学资料。
“瓦当是高等级建筑材料,能防止木质椽子因雨腐烂。除此之外,在栎阳城遗址还发现了很多高等级建筑材料,如用来搭建台阶的空心砖等。空心砖台阶、大半圆瓦当、陶立管等的使用,大大拓展了我们对高等级建筑材料使用时代的认识,对战国乃至秦汉高等级建筑的深入研究有重要价值。”刘瑞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栎阳城遗址存在一条贯穿整个3号古城核心宫殿建筑的南北向轴线。这是历史上都城建设中最早的一条轴线。之后的曹魏邺城、汉魏洛阳城、明清故宫等高等级建筑都有这样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这种建制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的城市建设。
“这种形式代表中央集权,强调居住在宫殿最核心建筑中的统治者的重要性和中央行政行为的令行禁止。这一都城轴线的发现和确定,对研究战国秦汉都城乃至我国古代都城的布局有重要价值。”刘瑞说。
此外,考古人员还在3号建筑基址发现一处“冲水式”陶便器。“冲水式”陶便器由台基上的室内厕位和房外排污坑两部分组成,厕位上部结构不存。这是中国历代宫城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例厕类遗存,也是我国考古发现的第一个“冲水式”厕所。
考古清理和进一步解剖发掘揭示,3号古城的3号、11号等建筑于战国中期建成,延续使用到西汉前期,建筑形制、布局未改变。考古人员还清理出成片分布的由田间道路、沟渠、水井、田地等组成的汉代农田。它们与农田中分布较为规律的犁沟、牛蹄等共同构成目前在秦汉都城附近首次发现的农业景观。
“栎阳城遗址规模大、保存较好,有比较完整的城市布局,对研究秦汉都城的规划、中国城市的发展史有较高价值。”刘瑞说,“对栎阳城遗址3号古城核心区宫殿建筑的大面积连续性考古发掘,是近年来我国战国中期列国都城核心建筑的重要发掘。一系列大型建筑的清理,让我们对从战国中期到西汉初期,从王国到帝国时代主要核心建筑的特点、形制和演变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记者张琪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