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世遗”十五载,广东交出新答卷

金羊网 2024-12-15 09:12:06

2009年9月30日,粤剧迎来了其历史发展的又一高光时刻——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启了粤剧保护、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成为“世遗”的15年来,在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东粤剧院等粤剧保护相关单位和广大粤剧人的呵护和雕琢下,粤剧这颗珍贵的“南国红豆”,焕发出更加炫目的光彩。在粤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广东交出了新的时代答卷。

为全方位展示当代粤剧事业的发展新貌,2024年12月16日,“粤港澳大湾区粤剧传承与发展活动暨粤剧南派武打技艺展演”将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携手广东粤剧院联合主办,将全面呈现粤剧“世遗”15年来的传承硕果及南派武打技艺精髓。

新措施加持:粤剧保护行稳致远

15年前,粤剧成功“申遗”,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证书。15年来,收藏在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的这张证书,时刻鞭策着粤剧人和相关单位牢记传承发展的承诺。为了履行承诺,广东地方政府和相关文化主管部门进行了更加有效的制度建设,让粤剧保护行稳致远。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曾在《粤剧艺术遗产的十年保护经验》中对此项制度建设进行了梳理:2011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公布,作为专门性地方法案,对粤剧在内的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2014年,《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获审议通过,成立“广州市振兴粤剧事业工作领导小组”,计划在三年内推进十项重点工程的落实;201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粤府令第236号),对广东省行政区域内粤剧的保护、传承、发展与传播提出明确的保护条款,全面涉及粤剧相关的人、剧团、生态的全面维护和扶持;2022年3月,《广州市关于振兴发展粤剧事业工作方案(2022-2024)》正式实施;至2024年11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又审议通过了《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0)》,保护粤剧粤曲(荔湾)文化生态。

除了制度建设,广东还增设了众多的粤剧演出场所,为粤剧创作、生产及演出创造了良好条件。2016年,位于广州市恩宁路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对外开放;2023年1月,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的广州粤剧院新址开始试运营;2024年5月,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的广东粤剧文化中心项目获批建设;2024年10月30日,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的佛山粤剧院新址正式启用。

新平台赋能:粤剧传承遍地开花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粤剧传承来说更是如此。近年来,广东打造了不少新平台、新项目,致力于粤剧人才的培养,在年轻一代心中撒播粤剧的种子,成效显著。

今年10月举办的“2024粤戏越精彩·广东戏曲行当展演”,产生了“十佳生行”“十佳旦行”,其中16人来自广东省内各粤剧院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展演是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的品牌活动,它不仅是戏曲艺术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动广东戏曲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平台。活动举办十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粤剧人才。

2023年3月,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现更名为:广东艺术职业学院)正式成立粤剧学院。粤剧学院的前身是原广东粤剧学校,于1958年成立。新成立的粤剧学院开设粤剧表演、粤剧音乐两个专业,开设华南地区第一个戏曲类长学制试点专业——戏曲表演专业八年一贯制长学制试点,坚持“教学做一体、文化传承与守正创新一体、舞台艺术与舞台技术一体”的办学特色,构建粤剧教学、科研、演出、创作体系。粤剧学院的成立,为粤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和渠道。

广东省青少年粤剧夏令营、粤剧社会化考级、粤韵操……近年来一大批面对青少年、面对社会公众的粤剧特色活动涌现,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了粤剧的种子。其中,粤剧社会化考级于2021年12月11日正式开考,截至今年6月,已有近千人参与考核并获得证书。“粤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是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业。”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介绍,粤剧社会化考级从构想到筹备、启动到铺开,前后经历了近4年的时间。时任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郝勇评价:“粤剧社会化考级是广东培养粤剧传承人才的关键一招,是广东粤剧人才培养的新征程。”

值得一提的是,《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经过八年时间编撰,于2024年11月正式推出。它的推出,标志着粤剧成为国内第一个系统完整地呈现表演艺术体系的剧种。广东省艺术研究所重点参与了该丛书的撰写、统筹等研究工作,并提供了大量文字音像资料。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认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是戏曲理论研究的一部皇皇巨著,它为粤剧表演艺术乃至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新传播破圈:粤剧发展出新出彩

有数百年历史的粤剧,在发展过程中海纳百川,经典不断。近年来,粤剧在传播方面尤其与时俱进,跨界、破圈,各种创新出彩,吸引了线上线下不少观众关注。

刚刚结束的第九届羊城粤剧节,吸引了海内外数千名粤剧知音前来参加。主办方介绍,本届粤剧节的全网曝光量超6500万次,国际化传播覆盖全球45个国家、35种语言的用户,展现了粤剧艺术的全球影响力。本次粤剧节还首次推出粤剧嘉年华系列活动,助力粤剧艺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

11月20日,2024年粤剧网信息员培训活动在广州开班,邀请专家进行授课。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粤剧网主编练行村介绍,近年来,粤剧网建设卓有成效,网站点击量已超过1.3亿次,成为全球颇具影响力的粤剧专业网站之一。粤剧网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十分广泛,尤其在海外获得数量众多的戏迷网友关注。

9月25日,一场名为“粤剧·非遗——粤剧入选世界非遗十五周年文化沙龙”的直播活动在红线女旧居举办。该活动为2024年度“友爱路20号”品牌项目重点活动之一。该品牌首创于2020年,成功探索了“粤剧+”破圈融合的多元形式,已有近千万人次参与、观看,在粤港澳三地尤其是青年群体中形成了可持续的凝聚力。

此外,《白蛇传·情》《谯国夫人》等粤剧电影的推出,也大大拓展了粤剧的传播途径。

除了传播渠道,粤剧内容形式更频频创新。2022年、2024年,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分别与广州粤剧院、广东粤剧院和曾小敏艺术工作室合作,分别推出小剧场粤剧《胡不归·颦娘》《帝女花·一念》,让传统戏曲艺术作品的经典焕发出时代新光彩。

案例1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粤剧传承成果丰硕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是粤剧“非遗”保护单位之一,也是广东包括戏曲艺术在内的所有艺术门类的研究重地。十五年来,在粤剧传承保护领域,该所发挥了专业优势和统筹引领作用,联合其他粤剧“非遗保护单位”积极作为,成果丰硕。尤其是近年来,该所举办了粤剧展演活动、粤剧传承发展研讨会、实践创排小剧场粤剧等系列活动,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建立粤剧遗产数据库。该所负责全省非遗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编研和相关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其中,粤剧遗产电子数据库已收录词条52506例、音频40810个、视频214个、文档10863个。这些电子数据资源记录了19世纪20年代至今较为完备的粤剧剧种档案资料。

开展粤剧展演活动。自2019年以来,该所开展了“粤戏越精彩——粤剧‘世遗’十周年系列活动”“粤戏越精彩·广东省地方戏曲传统折子戏展演”“粤剧名家折子戏顺德专场展演”“粤剧经典折子戏赏鉴专场”等活动,为观众展示了众多经典粤剧剧目。

举办系列讲座、研讨会。“名家大讲堂·粤剧新传承”“新时代粤剧遗产保护和现代发展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粤剧传承发展研讨会”“粤剧薛派艺术传承研讨会”“粤港澳粤剧保护成果总结大会”……这些讲座和研讨会,均邀请了专家学者和粤剧名家进行深入探讨。该所还摄制“粤剧非遗15周年”专题片,介绍粤剧成功“申遗”15年来获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成果。

实践创排小剧场粤剧。2022年,该所联合广州粤剧院进行传统粤剧的改编、转化,创排、演出新编小剧场粤剧《胡不归·颦娘》,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同时吸引观众回溯、关注粤剧经典。2024年,该所又联合广东粤剧院、曾小敏艺术工作室共同制作出品小剧场粤剧《帝女花·一念》,探索推动粤剧艺术的活态传承,用当代审美和创作方式,让传统戏曲艺术经典作品焕发出时代光彩。

专题研究粤剧艺术流派。2023年,该所开始组稿《新时代粤剧红派艺术研究文集》,该文集将于2025年出版。2024年,该所又联合湛江市艺术研究室,主办“粤剧南派武打技艺传承与发展项目”,以“粤剧南派艺术”为抓手展开相关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寄语,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未来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理论引领的责任,通过调动广东省的研究力量,以及调动海内外粤剧界、粤剧研究界的共同力量,推进更加完善的粤剧理论体系建设。

案例2

广东粤剧院:守正创新不遗余力

广东粤剧院是粤剧界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表演艺术团体,被誉为粤剧的最高艺术殿堂。2019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东粤剧院获得“粤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新世纪以来,该院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开拓、推动粤剧艺术与时俱进,新创排了《梦·红船》《白蛇传·情》《决战天策府》《还金记》《八和会馆》《谯国夫人》《三水女儿·红头巾》等近30个原创作品,其中多个作品及其主演者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的奖项,享有盛誉。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近年来先后拍摄了《传奇状元伦文叙》《柳毅奇缘》《白蛇传·情》《谯国夫人》等粤剧电影,大大拓展了粤剧的传播途径,粤剧艺术与电影艺术相得益彰,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其中,《白蛇传·情》还打破中国影史戏曲类电影票房纪录,获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谯国夫人》更获第三十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

在粤剧普及推广方面,该院不遗余力,不仅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组建了讲师团,细化进校园活动方案,还通过粤剧文化体验馆开展集表演、互动、体验为一体的讲演活动,让学子在直观生动的粤剧体验中得到启发。

2018年起,该院举办了近千场校园讲演活动,每年完成粤剧培训课程近1500课时,覆盖广东省及澳门地区,面向大中小幼学校,甚至包括在穗留学生或访穗学生等群体,惠及数十万师生;倡导推动星海音乐学院、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等高校开设粤剧选修课和必修课,成为全国大学首创的课程。“粤剧进校园”业已成为广东粤剧院粤剧普及的品牌项目,该院更成为广东省戏曲(粤剧)进校园基地。2022年,广东粤剧院“粤剧进校园”项目荣获“2021广东‘非遗进校园’十大精品案例”奖。

此外,该院完成粤剧考级教材编撰和考级规章制度,于2021年建立了全国首个粤剧社会化考级基地,并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铺开考级培训,极大促进了粤剧在青少年中的普及。至今,已有超过1000人参与了考级考试,发挥了助力粤剧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案例3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多措并举推动发展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的前身为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2006年,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正式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粤剧项目保护单位之一。2012年,粤剧保护中心落户文研院。

文研院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努力搭建各种传承和展示平台,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扩大传承人群,采取立档、研究、保护、保存、宣传、弘扬、传承、振兴多项措施,从各方面积极推动粤剧传承发展,成绩可圈可点。

近年来,文研院牵头完成了《粤剧大辞典》的编撰工作,主持、推动了“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设立粤剧推广基地、创办粤剧学者沙龙、组织粤剧记忆访谈、复排古本粤剧、开设粤剧课程讲座、实施粤剧进校园,办好粤剧刊物《南国红豆》,积极打造中国最大的粤剧官方网站“粤剧网”,搭建“粤港澳桂文化大平台”,以多元化互动方式向全球粤剧爱好者展示粤剧魅力,拓展粤剧传承研究空间。

其中,文研院通过与粤剧表演院团、粤剧代表性传承人合作,将粤剧流派经典剧目和行当经典剧目再现舞台,推动粤剧艺术的活态传承,先后复排粤剧经典剧目《审死官》《虎将马超》《马福龙卖箭》《罗通扫北》以及《姑缘嫂劫》等。该做法,一方面让这些经典粤剧流派剧目和行当经典剧目得以整理、保护、传承以及再现和传播,另一方面也通过粤剧流派以及名剧的魅力,吸引粤剧观众,培养尽可能多的粤剧新观众,推广粤剧,扩大影响力。

在创作机制方面,由文研院负责具体实施的“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成为粤剧编、导、演以及其他艺术门类人才成长的摇篮。该计划是广州粤剧振兴和发展15项重点工作之一。该项工作由广州市每年持续投入项目资金开展戏剧孵化工作,已成为广州一个重要文化品牌项目。该计划实施以来已成功孵化新创粤剧作品24部,《歇马秀才》《鹅潭映月》《杨翠喜》《清水河畔》等粤剧佳作频出,其中《歇马秀才》等入选粤剧春班剧目,《清水河畔》在省艺术节获奖。

案例4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合力浇筑文化工程

2017年,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广东粤剧促进会共同主办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以下简称“《大全》”)五大卷编纂工程启动。经过八年的努力,该工程于2024年11月竣工。

《大全》共分“做打卷”“唱念卷”“音乐卷”“舞美卷”“剧目卷”五卷,包含4700多页、540多万字、4000多张图片、15000多分钟视频和1200多段音频,全方位、翔实地反映了粤剧表演艺术的整体面貌,对粤剧表演艺术进行追根溯源的发掘和梳理,记载粤剧近百年来最有特色的表演形式,为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扎实可靠的基础。

“这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开拓,更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抢救工程。”《大全》主编倪惠英介绍,海内外全行业共有1000多人次参与了《大全》的编撰和拍摄。许多老一辈艺术家不顾年事已高倾情投入,用生命书写了对振兴粤剧事业的一片赤诚。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大全》编委会主任陈建华表示,《大全》是近年来岭南、广东、广州最重大的文化丰碑之一。它的编撰,走出了一条敢为天下先的新路。“我们走过的弯路、取得的成功,也可为兄弟剧种提供借鉴和交流。”

“《大全》的出版,对于粤剧乃至全国戏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董伟指出,《大全》体现出三个显著特点:具有导向性,继承了粤剧的优良传统;具有系统性,形成生动的粤剧教材;具有示范性,促进了剧种繁荣发展。

《大全》自出版以来,获得了多个奖项。其中,2019年荣获“张庚戏曲学术提名奖”;2020年荣登“羊城十大好书”榜首;2021年全套书籍纳入“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2022年入选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2023年荣获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

文/黄宙辉李满郭君彦

0 阅读:1
金羊网

金羊网

羊城晚报官方网站金羊网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