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跨越24载报恩背后,是“情义山东”的双向奔赴

齐鲁晚报 2024-12-15 17:39:0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李梦瑶杜春娜李培乐石晟绮夏侯凤超徐晓磊于悦

在齐鲁大地,一场跨越24年的报恩,如同冬日暖阳,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窝,也让“情义山东”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菏泽李家三兄妹与恩人“希望”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以德报恩,更是山东这片土地上情义文化的生动诠释,是一场情与义的双向奔赴。

20多年前,孙承武化名“希望”资助了菏泽李家三兄妹,让他们继续学业;20多年过去,三兄妹在生活的磨砺中站稳脚跟,但始终没有忘记当初“希望”带来的希望。

一边是“施恩不图报,善举不留名”的义行,一边“心怀感恩,锲而不舍找恩人”的义举。如果真要为这种行为找一个合适注解,是拥有“只做不说”“知恩图报”性格基因的山东人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这片土地上,总有人在他人身处困境时伸出援手,不图回报,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善良与仁爱的真谛。

这种精神,是山东文化传承千年的底蕴。孔孟之乡塑造了山东人诸多优质的品格基因,而这些品格中最突出的便是“有情有义”,从儒家的“仁爱”思想到民间的互助习俗,早已融入山东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纵然时代变迁,山东好人、好客山东、三好山东等热词依然被频频提及。

无论是“希望”的慷慨相助,还是三兄妹的感恩寻恩,都将山东人善良、真诚、有爱心的美好品质显露无遗。正如找“希望”时,李文娟说:“我做梦都想见到‘希望’,给他深深鞠一个躬”。正如找到“希望”后,提起捐助经历时,在彼时每月300元是一笔巨资的年代,孙承武只是说:“都已经忘记了”“没有多余的思考,是一种人性向善的本能”。

几句质朴的语言,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报道后,在全网引发反响。“这就是山东人,这就叫美德”“好人一定有好报”……寻找“希望”的过程中,更多山东人加入,也把山东人的爱和温暖撒满城市的每个角落。

暖心而又治愈的故事里,不停变换着主角,不同的故事,是一样的山东之“好”。追逐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四面八方爱心汇聚的进行时,正是“情义山东”的传承之时,这一张名片正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凝聚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0 阅读:1
齐鲁晚报

齐鲁晚报

山东省影响力最大的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