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湖州、景德镇三瓷都一线教师联动,探究非遗课堂多样实践

钱江晚报 2024-12-15 20:02:22

潮新闻客户端黄俊娴

12月初,浙江、江西两省三地(龙泉、湖州、景德镇)美术学科联合教研暨传统文化美育新样态研讨活动在龙泉市顺利举行。龙泉-青瓷之都,湖州-中国瓷之源,景德镇-千年瓷都,千年窑火在中华大地生生不息,值守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种子埋下,在少年儿童的心田中薪火相传。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两省三地以瓷为媒,美育教师团队聚于龙泉,考察文化环境、展现实践课堂、分享各地成果、研讨美育观点,这是三地美育跨地域的划时代会晤,亦是基础教育联手共享共研共建传承文化的良好开端。本次活动由浙江省龙泉市教育局、龙泉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办,龙泉市南秦教育集团学校承办。

龙泉市南秦教育集团总校校长钟建高先生作开幕发言。钟校长介绍了南秦小学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和育人理念,讲述了学校特色美育中取得的办学成就,同时,他向各省市远道而来的老师们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一、展现非遗课堂,探究多样实践

传承篇:龙泉青瓷伴身行

龙泉市各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美术教育,积极开展特色美育课程,在市教研员叶慧婷老师的引领下,开发《红色传承瓷娃追梦》课程,设立非遗馆青瓷体验作坊,将青瓷课列入日常课表,引导学生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龙泉市南秦教育集团的叶梦莹老师执教《画音乐》一课。叶老师轻弹龙泉瓷,围绕探音乐、玩音乐、画音乐三个主要环节展开教学,把音乐融入到美术教学环节中,利用现代电脑技术分解瓷画纹样,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点线面与色彩所传递的音乐节奏趣味,从而搭建色彩与情感的关联。课堂上,学生用音乐感受线条色彩的变化,用色彩品味音乐演奏的情绪,融合学科边界,享受这堂课这首歌,最终在《中国少年说》的作业环节中,以积极向前,勇于创新的昂扬精神重新诠释了耳熟能详的篇章。

创新篇:湖州乐瓷正生发

湖州市基础教育推进十多年的陶艺特色学校守正创新,立足本地历史博物的老瓷、水土环境的鱼桑茶况、人文背景的制瓷爱瓷大视野,构筑新时代少年儿童的江南浪漫。湖州市名师叶米娅老师组织学生探索陶艺项目化,继续深入省重点课题的研究,在美劳智德各育的绵延中提升课堂成效,从技能练习、命题制作的传统教学,走向师法自然、问道己心的灵动课堂,厚植学生的家乡情怀。

浙江省美术学科带头人、浙派名师、湖州市仁皇山小学的叶米娅老师执教《瓷语》,这是为龙泉当地学生而构的现场创课。这里的学生生长于历史悠久的瓷都,青瓷器物充盈着生活日用,如何唤醒他们存于触觉和视觉中的碎片回忆,利用以往熟视无睹的文化基因激发出全新的审美体验?叶老师在405班主任的协助下调研学情,立足班级现实构筑独特的跨学科美育课。课堂以生为本,即时生成,欣赏素材皆来自全班学生的家用瓷,练习体验连接学生的制瓷经历和工艺大师家长的热心分享,闲话家常的生生对话推动着互学、互评、互赏,共同找寻家乡瓷文化的精神印记,重读自己眼中的家乡青瓷。

来自湖州市的叶米娅名师工作室团队带来《江南颂》美育大单元的课堂展示。这是由湖州本地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为源,引领小学生走进家乡的美丽自然风光,探究江南富饶生活背后的智慧与行动。以《江南颂》为例,研究团队提出,美育课堂可从世代传承的非遗中触碰先民的思考与行动,使学生获得精神体验和价值观引领,培育家国情怀。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沈笑旖老师执教第一课时《绿影婆娑》。沈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江南水乡的田园风情。课堂中,师生愉快交谈,分享家乡生活的美好记忆,走进家乡的郊外,从空中俯瞰山河大地,发现此处自然之景奇特的构成规律,在提炼美术语言的过程中,了解先民因地制宜化泽为塘的智慧创举。学习小组踏入万亩青绿地探究,发现塘边地角遍植湖桑,水清土润绿意盎然,小组合作,运用综合材料表达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感受自然美,理解家乡生态环境中蕴含的建设智慧。

湖州市织里镇晟舍小学的王秋霞老师执教第二课时《鱼水和乐》。王老师带着学生深入塘中继续观察,发现了丰富的水中生态和多样的淡水鱼类。借助一纸一刀一笔,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次次地记录着探究的成果:四大家鱼的形体特征、游鱼活泼的动态样貌、杂鱼群居的欢乐气氛……一尾尾肥美的鲜鱼跃然手中。学生放鱼归塘,喜看鱼水和谐共生,来到乡里村民们庆渔丰收的地方节日,了解“无鱼不成宴”的本土习俗,解读鱼的象征寓意,领悟顺势而造的自然生态发展了水乡渔业,体会乡民在美好生活中的幸福感。

湖州市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卫佳敏老师执教第三课时《耕耘家乡》。卫老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父母长辈们的农业生产劳动。小组模拟耕种、采桑、养鱼、培土的农业劳动重现生活,用画笔记录乡民的劳作动态,捕捉表情,感受阳光爽朗的劳动心情。熟悉的场景、朴实的服饰使学生视线聚焦平凡人,从湖州的“桑基鱼塘”到龙泉的“竹茶菌蔬”、“蜂果药渔”,理解家乡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世代接续、改善,循环蕴养生态,用双手创造了美丽富饶的江南。大单元作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勤劳诚恳的劳动精神熠熠发光,洋溢着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发展篇:景德镇瓷千年长

景德镇市各中小学积极开展本地陶瓷艺术的研究与探索,在各个年级均有不同形式的陶瓷文化课,立足传统,创新未来。市教研员罗敏老师主持的基于本地陶瓷艺术开发的《智慧课堂下的中小学美术课新型教学模式》省级课题已于2021年结题,目前正在架构全新的陶瓷艺术系列课程。

此次,景德镇团队带来《景德镇陶瓷文化美育课程》的系列展示课。该课程由江西省美术学科带头人、景德镇市教研所美术教研员、江西省基础教育专家库成员和各校一线教师共同研发,得到了景德镇市御窑博物馆、地名学研究会、中国古陶瓷研究所的学术支持和协助,是景德镇美术教育在开发地方艺术资源方面的成果。

景德镇一中的王胡杨执教《假如文物会说话》一课。王老师的课堂创设新媒体时代背景,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以问题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组织学生思考探究唐三彩的色彩,在轻松趣味的解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了唐三彩的主要颜色及辅助颜色,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唐三彩共同绘制仕女图,聆听每件文物诉说着自己的“声音”,体会文物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萌发课后走进博物馆继续探究的主观意愿,提升民族自豪感。

乐平中学的江艳露老师执教《立镇之器,唯我青白》一课。江老师带领学生走近景德镇的立镇之瓷青白瓷的千年历史记忆,从沉船探险认知宋时美瓷远销海外,从古画寻器见识到青白瓷的丰富器型,并置身古窑情境,观赏灯光透射之下的青白瓷,感受其胎体薄,质透光,釉莹润,刻精美的艺术美。课堂上,学生从多角度探究并了解青白瓷的特点和文化价值,动手刻画和印模出坯体,进行胎体装饰的创作体验。学生们在一笔一划的稚拙描绘中,充分感受到制瓷艺术的不易,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中,每一道工序都是对美的探索,工匠精神是创造不朽的魔法。

浮梁县第一中学的江寒雪老师执教《青花之美——瓷上一抹蓝》一课。江老师营造景德镇文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近距离地观察青花瓷器的青蓝之色,深入讨论丰富多变的蓝,感受蓝之美,继而讲解示范美术技法,组织学生分组实践,鼓励用新方式创作独具特色的青花瓷盘作品,并在课堂展示中由学生分享创作思路与感受。学习中,学生不仅对青花瓷文化有了深刻认知,而且培养了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艺术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景德镇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余梵昊老师执教《争奇斗艳》一课。余老师引领学生了解景德镇彩瓷的发展,感受斗彩的艺术魅力,体验斗彩的制作工艺。课堂中,余老师用陶瓷排排序的小游戏展现了景德镇陶瓷发展的过程,厘清其历史发展脉络。学生观看、触摸和轻轻敲击景德镇的各类瓷器,切身体会,直观感受,找寻斗彩和青花的异同,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引下探究斗彩瓷的色彩特点和图案纹样,学习陶瓷绘画,体验釉上填彩的工艺,全方位地体会斗彩瓷的艺术美,对这一种类爱不释手。

二、美育学术研讨,交流特色成果

龙泉市美术教研员叶慧婷老师介绍众多学校将优秀瓷文化带入课堂,探索适合本地本校学生的美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龙泉青瓷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龙泉市小梅镇中心小学每周开设青瓷课,学生代表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作品在两地青少年青瓷文化交流活动中获专家提名奖、入选龙泉青瓷博物馆藏;龙泉市东升教育集团设立非遗馆,以校园作坊还原青瓷厂,向学生提供青瓷工序体验;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合建金沙龙窑,在教学一线让“窑火”相传。叶老师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美术课程改革经验的总结和交流,更为两省三地的老师搭建了博采众长、共同成长的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了文化传承和美育发展。

江西省美术学科带头人、景德镇市教研所美术教研员罗敏老师作《与瓷对话——地方艺术资源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主题研究与应用探讨》的主题讲座。来自中国著名陶瓷文化传统名城景德镇的罗老师,从陶瓷文化的课程架构过程出发,介绍基于景德镇古代窑址、御窑博物院和中国陶瓷博物馆等校内外美术场馆,开展以低年级学生为主的多场陶瓷文化课的教学实践情况。美术课程中注入传统艺术工匠精神的情感目标,开发陶瓷艺术资源中的美学因素,利用美术语言和视觉元素展现陶瓷文化的审美内涵,将陶瓷艺术品的赏析结合知识性和创造性的创作过程融合,增进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融合,以多样化的课程设计展示陶瓷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图像识读和创意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以及文化认同感,解决学习过程中因历史时效性缺乏的情感共鸣。

浙江省美术学科带头人、湖州市名师叶米娅老师作《何以非遗:美育课堂的行知理路》的主题讲座。叶老师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非遗与传统文化、非遗与中小学教育等多组关键词,介绍了新时代新美育背景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改革进程,明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价值,强调从“为谁培养人”的教育目标出发,理解三种文化在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艺术课程标准中的精神联系和实践导向。由此,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智慧构建美育课堂模式,以工作室团队新构的《江南颂》大单元为例,围绕桑基鱼塘建立从自然到生活、从现象到本质、从艺术表达到文化理解的学习认知推进过程,引导学生敏锐地感知美、深刻地理解美、创造性地表现美,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培育家国情怀。

三、观摩样本学校,落实美育浸润

钟建高校长带领大家参观秦溪山麓的龙泉市南秦教育集团。该校创办于剑祖欧冶子将军庙址,致力挖掘二千五百余年历史的文化内涵,发挥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育人功能,打造少年交通警校文化和龙泉宝剑文化两大特色文化品牌,贯彻“承警校底蕴沐剑气书香”的办学理念,构建新时代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教育体系,开发特色课程,传承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惧困难、不畏锤炼的精神,通过学生活动向新西兰结对学校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传承中华民族艺术,增强师生民族自信。驻足校园,学校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学生丰富的才艺作品使众人赞叹。

龙泉市南秦教育集团张婷婷老师作《依托警校文化润泽学生心灵》讲座,从LOGO设计寓意出发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文化品牌,依托传统文化,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特点,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围绕节气展现校园四季之美,交融学科创新综合艺术传承途径,组织剑瓷文化进校园开展青瓷生肖奖品和“竹”牌活动,打造“艺术空间”激励学生积极展示,创设美丽校园“艺术长廊”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道德品质,滋养学生心灵,塑造完美人格。

李剑校长将老师们迎入龙泉市上垟镇中心小学。该校积累了20多年的瓷艺特色教育,先后开发了《红色传承瓷娃追梦》校本课程、《青瓷技艺》省级微课程,以“瓷乡少年在行动”为主题开展了“瓷乡小艺人”系列的特色实践活动。学校联合民间青瓷作坊,组建青瓷工艺实践基地,实现青瓷设计-制作-修坯-上釉-素烧-成品一条龙的完整学习体验,成为小学生全面探究和深入理解家乡青瓷的优质通道,2016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交口称赞,并于2017年加入浙江省陶艺教育联盟实验基地校。在大家的眼前,学生的青瓷作品精彩纷呈,瓷文化蔓延校园。

四、游历地域场馆,考察文化生态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唯一陶瓷类非遗项目,龙泉窑是中国烧制时间最长、窑址分布最广、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历史名窑。龙泉青瓷博物馆是唯一系统介绍龙泉窑发展历史和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专题博物馆。在博物馆里,我们静静走过“青瓷的记忆”、“土与火的交响”、“瓷海明珠”……等十多个展区,从古朴的五代到元代精彩“哥窑”藏品,近距离感受“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青瓷魅力,充分了解龙泉窑一千多年来各时期的艺术特色,看着龙泉瓷业发生、鼎盛、衰落和复兴的历史,感受古老青瓷文化和手艺的传承与弘扬。

上垟--中国青瓷小镇是近现代龙泉青瓷发祥地,是中国青瓷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窗口。走进上垟镇,我们走访了坐落于原国营瓷厂旧址的披云龙泉青瓷文化园(青瓷小镇),参观了“青瓷寻踪”项目基地的瓷之国、瓷之史、瓷之旅等多个展区,途径手工坊、非遗传承基地、陶艺村、三合堂、名家艺术馆、创意广场等地,看到了迄今窑火未断的百年古龙窑,观摩了青瓷从制坯到上釉,再到入窑烧制的传统工艺流程,了解由地域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人物事件构成的龙泉近现代青瓷发展史,大家感受着青瓷在激荡中发展的时代创新。

五、探访青瓷技师,领略工艺风采

匠者之心融情于瓷,龙泉市美术教研员叶慧婷老师带着大家日夜兼程,先后探访了当地多位青瓷工匠。这些工艺大师的年龄从六零后到九零后,作品风格迥异,但他们对瓷的钻研与热爱出奇地一致。

工艺大师薛永周先生,继承家庭传统技艺,在国营龙泉瓷厂40年的青瓷雕塑工作中稳扎稳打,吸收多年模研的经验,后投师陈坛根大师,精进娴熟的技艺,钻研开发了青瓷大器品,作品简洁、大气,造型独特,融“塑、雕、刻、划、篦”等技艺与一体,具有精深的艺术功底与强烈的个人风格。

工艺大师叶贤辉先生,手工技艺出众,尤为钻研瓷坯的刻花浅浮雕,受传世青瓷精典器型的启发,赋礼于器,创造性雕刻青铜器纹样,铁胎施以豆青、玄黄釉,开发形成茶雅青瓷二十多件套,古老的神秘纹样在气、柴烧中渐变发色,呈现繁华鼎盛的富贵典雅和岁月厚重之感,作品在抖音淘宝等电商中热销。

工艺大师张康先生,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张继南先生倾尽全力研制与开发龙泉窑釉药釉料,深受影响与薰陶,为表达南宋龙泉窑经典作品粉青乳浊釉的艺术特征与美学效果,十年如一日地钻研,成就了手工拉坯口径9厘米的0.7毫米薄胎茶器,凝脂釉色还原南宋粉青釉的表面油份,作品清新澄澈,美不胜收。

工艺大师叶茂友先生,十余年专注制作茶器和茶桌小花器,在还原中国传统茶器的基础上,以手工拉坯的方式塑造了器型多样丰富的青瓷盏、碗、杯,釉色于梅子青和粉青之间丰富婉转,追求瓷器既要称手实用,又能以多样的极简韵味承托品茶意境。

工艺大师木同先生,心神守一,性起而作,在与瓷泥的神交中自由诞生了大量独一无二的写意人物形象,神态各异的文人高士跃然指间,嬉笑怒骂气韵生动,无论是直接捏塑人物,还是在自由拉坯的万千器型上瓷画彩绘,都将艺术表达托付于直觉,沉浸在心喜的融融暖意中,作品窑窑有变化,件件有惊喜。

工艺大师张海养先生,制瓷世家传人,立志钻研南宋官窑制作技艺,从取土古矿脉、古法舂矿配釉,到查阅古籍文献,专心研究古法烧制;从收藏古官窑器残片标本、博物馆观展品,到虚心请教青瓷研究学者,孜孜不倦地追求复原器型及釉色,作品效仿历代精品从不落款署名,誓以品质被世人认可、留传。

工艺大师杨乐平先生,研究龙泉窑原矿胎、釉,大胆创新,融合宋韵文化,追求极致简约之美,拥有8项国家专利。作品胎质细腻,釉色温润如玉,以“手心的温度”传递自己对生活与人生的美好感悟。他致力指导高等院校青瓷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践,参与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建设国家教育部龙泉青瓷教学资源库。

一瓷跨千年,美育越山海。过去,陶瓷跨越千年促进中外交流发展;如今,一线教师跨越地域联手推动以文化人、以美润心,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研学中,解读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提炼凝结其中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世界,润泽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精神家园,赓续中华文脉。作为美育的践行者,我们备受鼓舞,也使命在肩。

0 阅读:6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