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六朝兴亡,包佶《再过金陵》

凝萨 2025-01-28 04:25:52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喜欢古诗词的朋友会发现一个事实,从唐代中期开始,出现了大量咏史诗。这些诗往往和金陵有关,借着感叹六朝兴亡,诉说内心忧虑。金陵是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此定都。这里留下了大量古迹,后人游历之际当然会生出别样的感情。诗人创作需要有感而发,创作是为了表达观点态度。当有了怀古忧思,落笔就有了很多心里话要说。

金陵靠近长江,景色优美。诗人行走在古城里,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无限感慨。包佶是唐朝诗人,这首《再过金陵》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于天宝初年科举入仕,经历过安史之乱。作为战乱的亲历者,包佶有太多感慨了。经历过繁华盛世,再看到残垣断壁,心理上的落差让人一时之间无法接受。包佶在这场叛乱中发现,所谓盛唐气象并非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内心的忧患意识升起,对李唐王朝的命运有了担心。

诗中提到的“玉树歌”是《玉树后庭花》,流行于南朝陈的宫廷之中。陈后主写过一首诗,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辞藻华丽,内容空虚,后人觉得这是亡国之音。最终南朝陈灭亡,隋朝一统天下。包佶漫步行走,先想到了陈朝往事。一首《玉树后庭花》断送了江山基业。秋风起,大雁南飞,看到金陵城萧瑟景象,神思千里。

“石城”是金陵的别称。长江岸边有一处兵家必争之地叫石头山,三国时期孙权在此修建了防御工事石头城。金陵占据地势之利,故此才成为古都。包佶在不经意间把金陵的历史展现在人们眼前。

江山依旧,没有因为王朝更替产生任何改变。帝王可以主宰王朝命运,山川江河还在陪伴无数后人。包佶正站在斜阳下,默默发呆,一缕惆怅笼罩心头。安史之乱持续八年,史书中记载大概有三千万百姓死于战乱。城市、乡村成为焦土,李唐王朝遭受了重创。外敌趁乱攻打长安,一路上烧杀抢掠,击碎了包佶心中的傲气。

战乱过后,需要休养生息,复苏经济。这时,藩镇节度使手中权力过大,导致皇权削弱。想要恢复盛世景象变成一句空谈,包佶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所以才会无限感伤。他似乎已经预感到了,畸形的繁华将会出现,腐败也会加剧。重读首句“玉树歌终王气收”,就发现过于清醒会导致陷入痛苦不能自拔。

有学者做过一个有有意思的统计,生活在盛世的诗人很少会写怀古诗句。只有那些感受到王气黯然的诗人,才会一遍又一遍咏古。他们希望可以警醒世人,不再重蹈覆辙。

0 阅读:4
凝萨

凝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