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奋力建设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

扬眼 2024-12-16 04:06:47

生命健康产业园

赶海

从青藏高原倾泻而下的万里长江,曾从这里奔腾入海。经年累月的泥沙沉积冲散了潮水、抬高了海床,让这里逐渐积沙成洲、连洲成陆,这便是“扶海洲”,也是如东最初的模样。

大海,升起了如东依海而兴的希望,但如东也因长期受制于位置较偏、岸线贫瘠的“短板”而只能望洋兴叹。直到上世纪80年代,沉睡海底3万年的古长江入海通道被科学家发现,又一次点燃如东“深水大港”的辉煌梦想。本世纪头十年,依托古长江水道建设的洋口港鸣笛启航,从此开启如东向海图强的“蓝色引擎”。

如今,俯瞰江苏沿海,千里海疆蜿蜒伸展,如东以1/11岸线长度,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版图上的一块亮眼“拼图”——生产总值连年跨越百亿台阶,去年增速在南通七个县(市、区)中排第一,并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前30位。

“如东发展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必将在向海发展中大有可为。”南通市政协副主席、如东县委书记陈慧宇说,如东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机遇,掘金“蓝色富矿”、轰鸣“最强引擎”,将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布局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奋力打造南通跨越发展增长极、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和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勇当长三角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通讯员王军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郭小川

扬帆“深水大港”打开“开放之门”

入冬以来,洋口港阳光岛码头格外忙碌,从世界各地驶来的LNG运输船频繁入港靠泊,将液化天然气经管道缓缓注入岛内储罐,经运输管道输向陆地,送往长三角地区的千家万户。在这里,平均每四天半就有一艘LNG运输船靠泊。今年1至11月,洋口港中石油江苏如东接收站LNG接卸量达600万吨、外输天然气约80亿立方米。

洋口港,不仅成为名副其实的“能源大港”,更为如东打开了一扇对话世界的“开放之门”。今年以来,洋口港进港散装液体化学品船舶400艘次、吞吐量达379.16万吨,同比增长24.7%。洋口港现代物流园依托中石油LNG接收站,深度布局港口物流业,落户能源仓储物流企业近100家,成功创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

和如今巨轮穿梭、通达世界的繁忙场景相比,40多年前的洋口港阳光岛,还是一片孤悬海上、时隐时现的半潜沙洲。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带领科研团队进行海洋调查时,作出了“洋口港水道正是3万年前古长江的入海通道,适合建设深水大港”的结论,打开了如东的想象空间。

世纪之交,如东自筹资金开启建设洋口港的大幕。疏浚航道、填海造岛、建设码头……打破了辐射沙洲“建港禁区”的魔咒,建成了中国首座外海无遮拦人工岛,定位为接卸海外LNG的能源岛,在我国东部沿海开辟了一条海上能源新通道。

从2011年5月接卸首艘LNG船至今,洋口港已累计接卸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俄罗斯等26个国家和地区超6000万吨LNG。此外,洋口港液体化工码头G4、G5泊位和通用码头F1、F2泊位近日通过对外开放省级验收,进一步提升洋口港国际化服务能力。而正在建设中的金牛码头区作为洋口港的另一个码头区,去年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进一步扩大开放,标志着如东对外开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聚焦向海图强崛起地标产业

苍茫南黄海,潮涌洋口港。除了来往穿梭于如东沿海的万吨巨轮外,碧海蓝天间,1600多台百米高的大风车犹如一片“白色森林”,蔚为壮观。风力发电是继LNG之后,崛起在如东沿海的又一新能源产业。

全国首座海上升压站平台、全国首个单体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全国首个产业化应用的重力储能项目……2002年启动风电项目开发以来,如东一直走在风电产业试验示范最前沿,随着一个个示范性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如东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迈上快车道。

目前,如东已经建成32座风电场,并网规模达562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占江苏全省四分之一。今年前三季度,如东风电上网电量103.91亿千瓦时,超出全县同期全社会用电总量。

动能强劲的沿海“风场”也成为吸聚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磁场”。如东先后吸引了一大批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落户,集聚链上企业70余家。一座集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绿色能源之城正升起在黄海之滨。

海上,新能源产业追风逐浪,陆上,重特大项目也纷至沓来。如东依托洋口港这座深水大港对重大产业的牵引作用,坚持“全县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瞄准发展壮大临港产业,聚力强链补链,重点发展新装备、新材料等产业。总投资480亿元的桐昆聚酯一体化项目、总投资450亿元的金光如东产业基地项目等纷纷落户如东。曾经的茫茫滩涂上,如今处处可见密集的厂房、林立的塔吊,这片被“唤醒”的年轻土地,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如今,新能源产业加速成型、新材料产业逐步集聚、新装备势头良好,如东正在形成“一主一优一新”三大产业集群,年产值超1500亿元,成为如东的地标性产业。此外,新型植保、安全防护、LNG、食品4个特色产业,生命健康、半导体2个新兴产业培育也在不断“沿链聚合、集群发展”。

掘金“蓝色富矿”打造海洋强县

86公里海岸线、4555平方公里海域、100余万亩滩涂,分别占全省的1/11、1/8、1/10……沧海桑田的神奇造化,赋予如东一座资源丰厚的“蓝色富矿”。在我国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中,更彰显出弥足珍贵的资源价值和前景广阔的发展潜力。今年先后召开的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和南通海洋强市工作推进后,分别吹响了新一轮向海图强和冲刺“下一个万亿”的号角。

在诸多发展利好的叠加交汇中,占据南通海岸线半壁江山的如东,又一次推开掘金“蓝色富矿”的机遇之门,大港口、大产业、大开放的格局正在如东加速形成。

发展向海、产业向新。位于上海闵行的“大零号湾创新策源功能区”是正在加力建设的高水平科创集聚区,如东在此设立了离岸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专属的推动科技研发与项目孵化的重要基地,为如东创新发展持续注入动力。这样的离岸孵化器,如东在国内多个一二线城市都有布局。

前不久举行的如东第十六届“海洽会”上,如东发布海洋强县行动方案。围绕“高水平建成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总目标,到2030年,如东将全力培育形成7大海洋产业,3家海洋特色产业园区,15家省级以上高端研发平台,20家优质龙头企业,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占GDP比重达40%,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如东县委副书记、县长陈雷说,根据海洋强县“路线图”,如东将重点实施五大行动,推动海洋产业提级、科技创新提升、绿色数字化提效、基础设施提档和重点园区提质,培育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融入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完善港口功能配套,构建港口多式联运体系。“以奋力打造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为目标,如东力争在产业兴海上勇担标兵、在科技强海上全力突破、在开放活海上走在前列、在生态美海上争做示范,让如东人民‘逐梦深蓝、创响未来’的美好愿景化为现实图景。’”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