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三明拓展医改内涵

新浪财经 2024-12-16 12:32:56

连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连续发声,就医疗改革分享最新观点。12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有关情况。分级诊疗、三明医改等方面,无疑是我国今后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三明经验为何值得学习?对医药人有哪些启示?

三明最大亮点

2012年起,福建三明市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大幅降低医保药费负担,目前已取得了患者减负、财政降压、医生增收的“三赢”成效。其中,三明开创的二次议价,通过一“压”一“换”(即“标外压标内”“标外换标内”)等手段挤压药品中标价中的水分,压缩了回扣和返利空间。

有关报道显示,三明经验的最大亮点在于,药品“零差率”销售而不依赖财政增加投入,节省的资金充分体现出改革红利,降低了患者看病负担,提高了医院收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各地陆续采取药品“零差价”销售,补偿比例一般为8:1:1。但有的医疗机构没有及时收到既定的财政补贴,即通过转移成本的方式,强制要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返点,甚至拖欠货款,尤其是医药领域仍然具有垄断性控制地位的大医院在这方面更具有“示范性”。因此,学习福建三明好榜样,具有别样的深意。

政策风向标

事实上,福建模式与国家层面政策展现出一定的交互融合:福建“十标”开创性地设置了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目录,按“治疗性用药”“辅助性用药”及“营养性用药”区分药品属性;2009年,福建在全省药品采购供应工作中执行“两票制”制度,明确药品采购由生产企业直接投标,绕开中间环节,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2017年3月,《福建省属公立医院按病种收费和支付有关问题的通知》推出首批100个病种统一实行按病种收费,明确了按病种收费的内涵、实施范围、病种收费标准及医保支付政策。2019年11月15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通知》。

不难看出,医药政策的变化,从福建到全国,从局部到全面,政策之间息息相关,而福建医药政策传递的信息,不仅仅是一个“点”,更多的是一个“风向标”。

部门协同机制

各地学习三明模式,应当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

有业内人士指出,三明医改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从最初的“三保合一”“两票制”“年薪制”,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再到全民健康管理,三明医改具有明显的延续性、灵活性。基于此,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三明经验的背景下,近年来,拥有前瞻性思维,提前布局和改革的不少省和地区,已在不断深化财政补助、价格调整、薪酬分配、编制管理等方面展开多项改革,拓展和丰富三明医改的内涵。

“三明模式”能够坚持下来,正是因为部门之间的制衡机制发挥了作用,而集中了关联医保的所有职能,搁置了部门争议,是三明模式成功的关键。业内知名专家朱恒鹏指出:“市场体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将政府权力限制在有限范围内,让个人和社会的自由选择权在多数市场领域里起决定性作用。”

必须承认的是,福建模式和三明经验,通过降低医保负担释放红利,体现了医改的未来方向,而注重行政手段、市场机制和现代管理方法的结合,则是实现医改的必由之路。在以药品、耗材集采为突破口,持续推进“三医”联动的背景下,三明医改的创新精神值得业内期许。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