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幸事,八九不离“食”。目前,“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138件(套)异国的锅碗瓢盆,从“食材烹具”“饮食传统”“饮食艺术”等方面,以俄罗斯各个时代的饮食风俗反映历史变革,让观众在热腾腾的烟火气里领略俄罗斯数百年的历史、艺术和生活。
“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文化之间交流和融合的重要途径,往往会呈现出最鲜活、最生动的样态。”国博策展人郑烨说,展品涉及历代沙皇的私人器物和收到的外交礼物、皇室成员的专属餐饮具、宫廷和政府宴会的华丽器皿等,弥足珍贵。其中一批文物是首次来到中国,盛鱼子酱的勺子等部分展品甚至从未在克里姆林宫展出过。
丹麦国王赠送的桌布
沙皇彼得大帝的平底锅
“奥林匹斯餐具”中的冰淇淋瓶
船形杯
索菲娅·阿列克谢耶芙娜公主的碗
皇储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使用的盘子
逗趣杯
“奥尔洛夫餐具”中的汤盆和托盘
绘有天鹅图案的碗
观展·亮点
彼得大帝的两只平底锅
见证俄罗斯烹饪方式的改革
众多华美的展品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一只平底锅——镀金材质,长相普通,既没有镶嵌宝石,也没有繁复的花纹。“但彼得大帝的名字出现在锅上。”郑烨说,17世纪末是厨房设备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俄罗斯的炉具从火炉式变成“集成灶”,厨具也不再局限在炖煮用的瓦罐,平底锅等器具流行起来。展览展出的平底锅可能是彼得大帝亲自参与改革俄罗斯烹饪方式的生动见证。
她提到的俄式炉灶被誉为俄罗斯人家中的“皇后”。人们只需要清晨将炉子加热,就可以从早到晚烹饪。他们最常做的菜是卷心菜汤、粥、土豆和蒸浆果,还会用炉子烘干食物,比如蘑菇、小鱼。面包和馅饼是放在烤炉里烤。展厅里专门搭配了一张书籍里的插图,让观众一睹“皇后”真容。
直到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类似现在厨房双灶眼、四灶眼的炉灶从荷兰被引入俄罗斯,并逐渐流行起来。从欧洲进口的炖锅、平底锅、煎锅等炊具成为厨房新宠。彼得大帝夏宫的一间厨房里,传统的俄罗斯火炉也被一个装有烤箱的多合一荷兰炉灶取代。
这位铁腕人物喜好“简餐”,不追求奢华的食物,更注重餐食的健康。他用来盛热菜的平底锅也在展览中露脸,文物说明牌标注了“菜单”:天鹅等禽类和野味、鲟鱼等鱼类和各种馅饼。
赞颂杯和船形杯
体现俄罗斯人“喝得甜活得欢”
格瓦斯、家酿燕麦啤酒、小米和麦芽啤酒……自古以来,俄罗斯人就生产和饮用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饮料,其中许多饮料的配方经过改良,至今仍很流行。体现在展厅里,就是琳琅满目的展品中,各类杯具出镜率颇高。
最有特点的两款杯子分别是赞颂杯和船形杯。前者是一种俄罗斯传统的盛放蜂蜜酒和葡萄酒的容器,其字面意思就是“兄弟情谊杯”。在当时的皇家宴会上,最具特色的传统之一就是“酒杯传递”,类似中国的曲水流觞。
在俄罗斯皇室的财产清单中,列出了大量珍贵的赞颂杯。此次展出的一只赞颂杯的边缘就镌刻着铭文,表明它属于沙皇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的女儿伊琳娜·米哈伊洛芙娜公主。还有一只17世纪的赞颂杯上刻着铭文——“为了每一个善意之人的健康,赞颂杯饮酒有益”。
相比于含蓄的中式酒具,俄罗斯酒具外形更热情奔放,闪着各种金属、宝石的光泽。制造于1624年的船形杯作为沙皇的私人用品,纯金材质,镶嵌了银、珍珠、各色宝石等。杯口沿有沙皇的名字,杯底部的中心部位有一凸出的双头鹰。作为俄罗斯最有特点的饮酒器,船形杯在宴会上被用来盛放最受欢迎的俄罗斯饮料——蜂蜜或蜂蜜酒。外方策展人说,这种酒具会与皇权象征物、宫廷仪式用品一起被保存在大宝库中。即便是沙皇,也不会轻易使用它。从14世纪起,莫斯科王公的遗嘱和遗赠中多次提到这种传给子孙的金质船形杯。
餐具上的名人身影
让人“品一品”人生百味
展厅里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从日常餐桌到宫廷盛宴,其中不乏名人的身影。
彼得大帝的长子、皇储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的盘子上,刻着他的名字。盘子底部雕刻着双头鹰等图案。盘子上留下了许多使用痕迹,但当下已经很难推断它到底参加过哪些皇家宴会了。一只带盖的小黑碗上,装饰着金色的花卉等图案以及所有者的头衔和姓名——索菲娅·阿列克谢耶芙娜公主。听上去有点陌生,其实她就是《鹿鼎记》中女沙皇的“原型”。
直径52厘米的盘子,是莫斯科城市协会呈献给皇帝的。盘子上装饰着一块银牌,上面刻有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二世的徽章以及横跨莫斯科河的新博罗季诺大桥图案。
几乎观众每走几步,就会与历史名人“相遇”。装饰豪华的冰淇淋瓶是“奥林匹斯餐具”中的一件,浑身散发出典型欧洲瓷器的帝国风格。这是拿破仑·波拿巴赠送给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一世的礼物。一套汤盆和托盘是1772年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赐予宠臣格里高利·奥尔洛夫伯爵的。它们的尺寸和类型都是独一无二的。
观展·解码
通过展品重温盛宴
沙皇盛宴有固定的流程,以展现君主的热情好客以及国家的富强。在繁荣时期,沙皇每年会在他的3座宫殿举办多达30场的盛大宴会,最多的时候可以同时容纳170名宾客。宴会的服务人员多达200人。
在展厅里,观众通过展品重温盛况。一件天鹅绒长袍,胸前背后都绣着俄罗斯国徽,是侍从的“工作服”。丹麦国王送的桌布上,绣制的佳肴活灵活现——大圆盘里摆放着野味、鲟鱼和糕点,小盘子里盛着龙虾、鲱鱼、水果和蔬菜,还有12个小碟子,旁边放着双尖叉和刀。勺子和餐刀都是黄金制成的,还装饰着精美的多彩珐琅和钻石。一只17世纪的精美银盘已经失去了实用意义,而是作为主人财富和高贵地位的象征,通常与其他装饰物一起摆放在专门的矮柜里,供客人欣赏。
皇家盛宴上,也会上演普通人家餐桌上的温馨瞬间。逗趣杯是最好的“发言人”。17世纪俄罗斯宫廷最吸引人的一项餐桌娱乐就是用形状奇特的容器喝酒。17世纪至19世纪,纽伦堡和奥格斯堡的杰出大师们将君主的漫画形象设计成逗趣杯。这些作品一般会作为大使的献礼被带入俄罗斯。
“开饭时,好事至”
“吃饭不由己,只活半辈子”“用巧克力治愈悲伤”“开饭时,好事至”……除了华丽的金银器、精美的瓷器和玻璃器、赏心悦目的餐桌装饰和宴会服饰等,展厅里还有一些“非物质”展品——俄罗斯民谚和格言,带观众了解俄罗斯数百年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的演变。
外方策展人说,16世纪至17世纪是俄罗斯民族美食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俄罗斯人好客的性格逐渐外显。当时,宴会或筵席的最大特点是大众和贵族的美食口味相似,烹饪菜肴的方法相同,炊具和餐具也很统一。俄语中关于美食的谚语和格言不胜枚举,至今仍被精心保留着。
为了让中国观众看得懂,策展团队巧妙地用展品翻译这些异国风情的谚语。一个宝座造型的盐盒旁写着,“面包与盐,缺一不可”。俄语说“没吃到咸的就走了”,意思是空手而归。在隆重的宴会上,珍贵的金银盐罐会占据餐桌的重要位置。
“住在森林附近,永远不会挨饿”附近的展品,几乎组成了一座“动物园”——雄鹿杯、绘有天鹅的碗、铸造着野兔和鸭子的餐盘盖……策展人说,只有足够高贵和重要的客人才能享用烤天鹅。这种烹饪方法已经失传。依照古法,烤制过程不能用明火,只有持续低温加热才能让天鹅肉鲜美多汁。
观展·提示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
■展期:至2025年3月16日(周一闭馆,法定假日除外)
■票价:全价票120元/人,优待票60元/人
■提示:全价购票观众可享受其他收费特展的优惠政策;全价购买其他收费特展的观众持票据享受本展览的优惠政策。
本报记者何蕊刘冕文邓伟摄张存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