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池散文《父恩》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大学举行,探索当代文学“父亲”新内涵

交汇点 2024-12-16 17:07:42

交汇点讯12月14日下午,青年作家周荣池散文《父恩》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大学文学院举行,与会嘉宾从学术上对《父恩》这一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旨在助力青年作家队伍成长成才,推动扬州文学事业繁荣发展。

作为一名扬州本土作家,周荣池扎根里下河平原并关注当代文学现场,其创作中重视文体建设探索,系列乡土散文既有本体写作的抓地性又具有审视城乡关系未来感,形成了独特的自我风格,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出版《单厍》《村庄的真相》《村庄对我守口如瓶》《父恩》等十五部文学作品,多次获得茅盾新人奖、百花文艺奖、丰子恺散文奖、三毛散文奖以及紫金山文学奖等专业奖项。

周荣池长篇散文《父恩》,于2024年8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作品以里下河平原上的南角墩村为背景,通过“迁坟”“失业”“迟婚”“守圩”“闹酒”“牧鸭”等章节,探讨了亲情、孝道、家族传承等主题,展现了乡土中国的文化底蕴和人性光辉,体现了父亲与乡土的复杂关系,既有对抗又有融合,表达了对父亲及乡土的感恩与敬意。该书演播版在喜马拉雅人文平台播出后,月收听量突破60万人次,单集收听突破10万。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尧认为,《父恩》在讴歌父亲时潜藏着深刻的反思和复杂的伦理感情。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也深有同感,他表示,中国现代文学书写父亲的传统是从批判开始,之后以阎连科为代表又重新赞美父亲,再到周荣池就是全面辩证地来看待父亲,“这不见得是一个结果,而可能是一个新的开始。”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栾梅健则指出,《父恩》没有因为血缘和亲情而歌颂、赞扬父亲的勤劳善良乃至强悍的生命力,而是时时处处保持着足够的距离,冷静深沉地记录与反思着这一代乡民与父辈的生活状况,给读者留下了一幅苏北里下河地区真实准确的艺术画面。

著名评论家、作家,鲁迅文学家获得者王干评价《父恩》是里下河文学创作的新收获,是新散文。“散文,是不塑造人物形象的,至少没有塑造人物形象这个任务,但是周荣池的《父恩》通过对父亲的回忆、追忆以及现场的书写,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又可爱、可怜、可悲的父亲形象。”扬州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二级巡视员李广春认为《父恩》极大隐喻了当下乡土文化的现状,周荣池手拿“解剖刀”将父亲作为乡土文化的标本,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风土人情以及乡村几十年的变迁一一呈现,“过去的南角墩已经搬到了‘城市’,但不用担心,乡土文化的传承有危机更有希望。”

活动当天,中央电视台导演、著名演播艺术家李野墨,《散文海外版》执行主编王燕分别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现象和散文的原生性对《父恩》进行深入探讨。会后,扬州大学师生进行分小组学术讨论。

《父恩》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大学举办,是推动校地合作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扬州大学文学院运用自身丰富的学术资源,助力培养地方作家的一件雅事。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江勇表示,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在周荣池创作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也会激励更多本土作家、艺术家在创作的道路上脚踏实地、不断迈进,创作出更多无愧人民、无愧时代、无愧扬州以及里下河平原这片热土的优秀作品,为扬州文艺事业的繁荣作出独特贡献。

通讯员邮萱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李鑫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