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5天呆在酒店房间内,全程在监控下生活并遵守一些约束,就能获得40万元奖励,这样的“极限自律挑战”你心动了吗?来自上海的张先生就是被这样的宣传吸引,交了9000元报名费,结果不到24小时便挑战失败,原因是“背包放在了沙发上”,被活动组织方判定违反了“行李箱要放在监控盲区”的规定。自称“上头了”的张先生挑战10次,为此掏出了近10万元,但均失败。意识到自己可能被“套路”,他在咨询律师后决定起诉,目前已收到法院的先行调解告知书。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类似挑战活动在多地出现,名称包括自律挑战、寂寞挑战、隔离挑战、禁闭挑战等,有网友称“你盯着人家的奖金,人家要的是你的报名费。”
不被允许事项种类繁多
遮面、露出皮肤均算违规
今年9月,张先生到成都参加了“自律挑战”。
他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今年年初,自己就在短视频平台看到成都一家公司的“极限自律挑战”宣传视频。出于好奇,张先生加了客服微信,对方给他发了一份《自律挑战35天》合同协议书,里面的内容包括挑战者进入主办方安排的酒店房间,全程在监控下挑战生活35天、不与外界交流、按时作息。挑战成功22天奖励18万元,挑战成功35天奖励22万元,总奖金额40万元,分两次发放。
因为工作忙,张先生一直没有时间去。客服经常在朋友圈分享“挑战成功的案例”,他看了非常心动。9月底,张先生辞职后决定去试一试。
“我当时有点上头,感觉自己能成功。”张先生支付了9000元报名费,信心满满地开始接受挑战。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不到24小时便挑战失败,原因是他把背包放在了沙发上,违反了“行李箱要放在监控盲区”的规定。张先生不死心,此后连续挑战了7次均告失败,最长一次在房间里待了7天。
张先生告诉记者,挑战规则中不被允许的事项种类繁多,简直防不胜防。比如要全程面对监控,背对或者遮挡面部超过3秒钟算违规;手机充电,24小时内只可插或拔一次;卫生间进入不限次数,单次限时不超过15分钟,进入卫生间需面对监控站10秒以上;不可与外界交流或肢体动作交流;晚上10点之后才能关灯,早上6点前必须打开;每24小时可使用一次手机,每天22:00-23:00可使用3分钟等等。
而张先生也因各种原因被判违规,比如睡觉时被子盖到脸上,违反了“遮挡面部超过3秒钟”的规定;起床时衣服往上撩了一点,露出皮肤,违反了“不能露出隐私部位”的规定。还有三次是因手机使用时间问题被判违规,“每24小时可使用一次手机,今天在22:05把手机拿起来,第二天在22:04拿起手机就算违规。”
花费近10万元未得1分钱
组织者称自己“公开透明”
张先生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坦言,自己当时想赌一把,“如果成功了,可以获得40万,这样看7次报名费也不算什么了。”虽然屡试屡败,但他并不死心,不久后前往哈尔滨,参加另一家公司举办的“自律挑战”。
这里的“自律挑战”每一次报名费8900元,结果尝试了三次也都失败了。“这里有一条规则是不能触碰隐私部位,我把手放在大腿上也被判违规。他们给出的理由是,膝盖到大腿之间的位置都叫隐私部位。还有一条是不能在监控下穿脱任何衣物,我把眼镜拿下来也不行,他们说眼镜算‘物’。”
就这样,张先生在两地挑战10次,加上来回飞机票,花费了近10万元,均告失败,1分钱奖金都没有拿到。
回到上海后,张先生越想越不对劲,觉得自己可能被“套路”了。他找到律师咨询,“律师说这种明显就是骗局,不合法的。”于是,张先生委托律师提起诉讼,12月11日,他收到法院的《先行调解告知书》。
“先行调解期限为30日,拒绝调解的将正式立案转为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张先生说,他已全权委托律师处理。
哈尔滨组织“自律挑战”那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表示,跟张先生签合同时,全程有录像,“一切以证据说话,我们当时讲解得很清楚,也给他演示了大腿内侧是不能碰的。如果他觉得自己做不到,觉得有难度可以不参加这个挑战。他没做到,现在想退钱,我们能退给他吗?如果他挑战成功了,我们肯定把奖励给他。”
针对张先生说的“拿下眼镜”就算“穿脱衣物”,工作人员予以否认,称规则中并没有这一条,“我们是公开透明的,他没做到是他的问题,有任何异议,可以走法律程序。”
记者调查全国多地有此活动
协议称可带警察律师协助考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社交平台检索,发现目前全国多地出现了这样的“挑战”活动,其名称有所不同,包括有“自律挑战”“禁闭挑战”“寂寞挑战”等,报名费通常需要几千元,挑战时间也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奖金金额从几万元到数十万元。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添加了一家“自律挑战”公司的客服,对方给记者发来一份《自律挑战协议规则合同》,上面写着详细参赛规则,大多与张先生遇到的相似。报名费在6000-10000元之间,设置阶段性奖励,挑战完成不同的天数会得到不同的奖金,挑战60天最高可获得80万元。
客服称,他们举办的是正规且合法的挑战,同时协议中有“可以带警察朋友或律师协助考察(可公证、可备案)”的文字。
当记者询问成功案例有多少?对方回复称,今年已挑战成功30多个,并给记者发来了一张奖励挑战者30万元的转账截图,但未提供可作证该截图真实性的其他材料。
“自律挑战”纠纷已有生效案例
法院判决退还九成报名费
那么,像张先生这样的“挑战者”能够要回自己的报名费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此类纠纷案件已有生效判决。
2023年7月,孙某参加为期30天的隔离自律挑战活动,为此向某公司支付了报名费6000元。双方签订协议约定了15条挑战规则,包括不准看电视和使用任何电子产品;不准抽烟、不准喝酒;在房间内,不准与任何外界人员交流、接触,不准与工作人员说话等。如挑战成功,该公司支付孙某奖金25万元。
根据山东省蒙阴县人民法院公布的案情,仅仅到了挑战的第三日,孙某就因在睡眠时将枕头放置面部,被公司认为违反了“不准任意遮挡躲避灯光监控设备”的规则,宣布其挑战失败。孙某认为,自己并未违反规则,于是起诉至法院,要求对方返还6000元自律挑战费用。
法院认为,涉案挑战协议中的挑战规则,系某服务公司事先单方制定,限制了孙某的权利,减轻了公司责任,使原、被告之间权利义务不对等,孙某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该格式条款无效。另一方面,《民法典》第153条第二款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本案中,“交6000元参与活动赢取250000元”,有相当“赌”的成分在内,更类似于射幸行为,此种做法有着极高的功利性,违背了自律挑战的初衷,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诚信相抵触,应当做出否定性评价。
最终,法院综合双方的过错及损失,一审判决被告公司退还原告孙某5400元。该公司上诉后,未到庭参加诉讼,按撤回上诉处理。
律师:系格式条款应属无效
组织者充当“裁判”易生争议
这些规则繁多的“自律挑战”协议究竟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将采访中获取的几份“自律挑战”协议内容发给律师。
知名刑事辩护律师、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在阅读几份自律挑战协议后表示,此类合同多为格式条款,大多包含类似“挑战失败报名费全额不予退还”“因个人触犯合同条款导致挑战失败后期出现任何问题与公司无关”等规定,公司作为甲方免除自身诸多责任,却加重作为乙方的挑战者责任、排除乙方主要权利。格式条款应当以显著合理方式提请乙方注意,否则很可能被认定无效。
付建还指出,在此类协议中,挑战者违约将面临挑战失败、报名费不退、承担法律责任等诸多后果,而对公司违约情形及责任承担却未详细规定,违背了《民法典》规定的公平原则。
江苏大名大律师事务所的冯斐律师则认为,通过数千元一次的报名费参与涉嫌违背常人身心健康自由的挑战活动,并以赢取高额奖金来诱导参加挑战,这根本不是为了发扬自律精神,而是具有“赌”的性质,因此应认定这样的挑战行为无效,签订的协议自然也无效。
同时,她表示,就具体条款进行分析,相应自律挑战协议中的规则由公司事先单方制定,并没有跟挑战者公平地协商合同权利和义务,仅强调了高额奖金却未提示风险,用苛刻的标准限制了挑战者的权利,并且报名费用高于服务成本,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符合《民法典》第497条规定的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
此外,由于一些约定具体挑战规则的条款比较简单模糊,而作为合同一方的公司却又充当了“裁判”角色,这也是双方经常就某一动作是否违规产生争议的原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万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