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大家谈|江苏农担董事长张建新:以信立担苏农

新华报业网 2024-12-16 18:36:40

新华日报财经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15年,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工作启动,2016年,江苏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江苏农担”)正式成立,由省财政出资,打造财政金融协同支农市场化平台,为我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着力缓解“三农”主体融资难题。作为普惠金融的先行者,江苏农担如何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更好诠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本报专访江苏农担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张建新。

问:作为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江苏农担的政策性功能是如何体现的?

张建新:农业信贷担保是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财政支持建立,既是引导推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入农业,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手段,也是创新财政支农机制,放大财政支农政策效应,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这正是我们在农村地区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江苏农担坚持政策性定位、市场化运作,以信立身、以义为本,已累计服务近10万户农业主体、撬动近830亿元金融资本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今年实现政策性业务占比100%,在保规模和政策性业务规模均居全国农担体系第二位,客户实际综合融资成本是全国第三低。成立八年来,我们搭建起全省农担体系,46家分支机构覆盖13个设区市、33个农业县(市、区),为农业经营主体构建起便捷获得融资的服务网络,有效缓解普惠金融服务下沉“最后一公里”难题。

融资担保的核心功能是增信和分险,发挥好这一功能,能够为银行与融资主体,特别是资信水平、财务实力相对较弱的群体架起桥梁、带来金融“活”水。目前,江苏农担已经与76家银行开展合作,授信总额近600亿元,更好地满足全省农业适度经营主体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担的持续发力下,以往农村普遍存在的公职人员担保、民间借贷、担保圈、互保链等问题逐步减少,农村信用环境得以持续改善、金融生态得到持续净化。

问:农担是普惠金融领域的先行者,公司有什么好的做法或者经验可以分享?

张建新:“三农”主体是普惠金融服务最重要的一个群体,做好“三农”金融服务,我们的体会就在一个“专”字。

一是专注。我们始终坚守服务农业的主责主业和政策性、功能性定位,坚持两个“双控”标准:一控业务范围,限定为农业生产及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融合项目,突出对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支持;二控担保额度,限定在单户不超过1000万元,同时要求10—300万元的政策性业务占比不低于70%。在这样的标准下,江苏农担坚定支小、支微,贴农、为农、惠农,不脱农、不泛农,目前公司户均担保金额仅70多万元,真正实现做小微、做普惠。

二是专业。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我们注重因地制宜、守正创新,与各地农业产业特色和发展方向深度融合,围绕“土特产”,聚焦农业周期适配、农业产业适配和农业主体适配,创新设计特色信贷产品,推动农担产品和农业产业同频共振。目前,公司已开发了“粮食贷”“种植贷”“渔业贷”“畜牧贷”等全省统一的标准化信贷产品,并在这些信贷产品项下,进一步开发专项担保产品近60个,以差异化产品设计满足不同细分客群多元化融资需求。

三是专精。我们推动各地建立政银担协调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打造“财政+金融”支农普惠政策平台,保费补助、利息补贴、专项转贷等金融支农惠农政策,通过农担平台“免申即享”,更迅速、更精准地直达田间地头。我们积极探索解决金融服务在村一级组织触达不足的问题,持续开展农担服务“零距离”活动,以泰州地区为例,全市辖内已召开108场宣介会,参与的镇村干部和农业经营主体超6000人次,还有超6300人次参与线上问卷调查,实现服务网络、政策宣传、服务主体、服务农户四个“全覆盖”,仅桥头社区享受农担政策的经营主体数就从9户增长到45户,占当地农业经营主体近半,平均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近50%。

问:面对大中型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业务不断下沉趋势,江苏农担有什么战略规划?

张建新:走好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离不开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支撑。我省农担工作已经走过初创期和快速发展期,进入了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阶段。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内化为行动指南与内生动力,一方面,继续发扬“两脚泥、晒黑脸、睡地板”的农担传统,发挥好对农村地区“人熟、地熟、情熟”的优势;另一方面,主动识变应变,朝着从小到微、从专到精、从人工到数智的方向,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赋能。

持续扩大业务覆盖面,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建设、耕海牧渔海洋牧场建设、智慧农业数字农场建设、农业装备更新、粮油作物种植单产提升等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领域,深入挖掘有效金融需求,提升产品和服务适配度,撬动更多金融资源精准滴灌滋养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持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全局、全程、全线、全员“四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尽职免责、有责追责”机制,营造鼓励干事创业氛围。持续增强信息科技能力,提升线上化服务水平,推动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用,让数据多跑路、农户少跑腿。

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坚守政策性定位,发挥好财政金融协同支农平台功能,与各类支农政策协同发力、同向发力,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中展现作为,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中体现担当,在助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水平中实现突破。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赵伟莉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