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镇遇见肖邦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17 07:31:27

萧条的初冬,有幸在乌镇的木心美术馆得见“肖邦之心”特展,亲见来自波兰肖邦研究院的46件珍贵展品:肖邦的亲笔书信、乐稿、雕塑、死亡面模等。欸乃声声的水乡古镇,一下有了多声部的表现力。

置于展柜中肖邦6岁时的手稿,在一片温柔的灯光下,有着苏绣般的精细雅洁;肖邦手书的《革命练习曲》乐谱,十六分音符精细平齐、光和匀顺,可以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肖邦有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学生追忆的文字中,肖邦爱穿漆皮靴子,戴轻便的羊羔皮手套,饰钉、手杖和领结这些衣着细微之处丝毫不马虎。看手模,肖邦的手不大,但骨骼匀称、五指纤长。雅正的瘦长脸,嵌着一只富有表现力的鹰钩鼻。柔中有刚的肖邦,与他的音乐作品极相符。

作为浪漫派扛鼎人物之一的肖邦,他的音乐轻盈自如,有山的宁静,壮丽时的气度又有江河一样澎湃的力量。肖邦的作品,真不是沙龙上风花雪月的唱和,或为献给某个姑娘而故作优雅的风情,它渗透了作曲家个人的孤独和永恒的咏叹,那些清澈灵动如星斗月色的夜曲,何尝不是作曲家静夜的思乡曲。肖邦最打动人的,是他能将民族大义融入作品里。在《革命练习曲》《冬风练习曲》《英雄波兰舞曲》等作品里,钢琴浑厚内敛,或激昂迸发,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都传递着不畏侵略、共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展馆的一隅,有关肖邦音乐的电影段落在连番推送。正在播放的是2002年神级电影《钢琴家》片段:被德国军官在战争废墟里发现的钢琴师施皮尔曼,衣衫褴褛,胡子如水草淹没了大半张脸。他战战兢兢坐上琴凳,定了定神,把双手放在钢琴上,弹奏起肖邦的《第一叙事曲》。这部作品,由抒情怀念到充满英雄气概,再通过转折在结束时运用悲剧冲突让乐曲进入戏剧性发展。德国军官起初以一个居高临下的姿势站在钢琴边,待充满悲悯和控诉的琴声响起,他就近找了把椅子坐下。两人高低不对等的关系,在音乐的协调下,似乎被拉平了。德国军官安静地听着,冷淡的眼神笼上了点点温润。与其说施皮尔曼以精湛的琴技令德国军官萌发了恻隐之心,不如说是对音乐矢志不渝的信仰,让施皮尔曼得到了救赎。肖邦的音乐,便是点亮意志与信念的长明灯。

我不无调侃地对一起参观的朋友说,学好钢琴曲危急之中是可以保命的。朋友很认真地点点头答:制作方也是想通过电影告诉我们,爱音乐的人多了,世界也会更加和谐美好。

想起不久前看到一则新闻,给电影《钢琴家》录制肖邦《第一叙事曲》的波兰钢琴家奥莱伊尼恰克,原计划担任明年第19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却于今年的10月20日不幸辞世,当天正值他72岁生日。除《钢琴家》外,奥莱伊尼恰克还为《蓝色乐章》《肖邦,爱的渴望》等多部影片录制过肖邦的音乐。

无论是奥莱伊尼恰克,还是这场为期小半年的“肖邦之心”特展,都旨在传递肖邦留给世人的美、坚韧与勇气。不曾辜负作曲家心之所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