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万物归宁,但十二吐乡各个食用菌产业园区内却是热火朝天。高大气派的“花菇工厂”、环保高效的生产流水线……走进乌兰沟村高标准食用菌产业园区,如同置身“花菇王国”,机声隆隆中,整料、浇水、装袋、转运……一派繁忙景象。
乌兰沟食用菌基地务工的周耀文一大早就赶来菌棒生产车间,开始一天的忙碌工作。只见他和工人们相互配合,一起将经过高温灭菌的菌棒从灭菌棚搬出,整齐码在一旁的车上。“这些灭完菌的菌棒将被运往后边的养菌棚,再经过接种养菌等一系列工序就可上架出菇了。”周耀文笑着说。
迎着晨曦,一车车制作完成的菌棒从车间运往养菌棚,掀开大棚的棉帘,阵阵菇香扑鼻而来,农户们正忙着将菌棒卸车、分拣、上架,不一会儿,一排排菌棒已经被摆放得整整齐齐。周耀文神色轻松、面露喜色,“我家就在附近,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不方便出远门务工,这两年村里有了加工基地以后,我一年四季都在这里干活,从菌棒制作到花菇采摘,每天都能有两三百元的收入。”
小小食用菌,一头连着群众的“菜篮子”,一头连着群众的“钱袋子”。食用菌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制料、装袋、采摘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有效解决了群众家门口就业问题。
“与过去相比,现在每天的工作时间更短,操心的事情更少,收入却比以前多。”正在忙着摆放菌棒的乌兰沟村村民孙景珍说。像孙景珍、周耀文一样,在苏泗汰村、乌兰沟村80余名村民,通过在食用菌基地长期务工实现了从传统的靠天吃饭的农民,到“旱涝保收”的基地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不仅如此,基地还吸纳了30多名老年人、残疾人就业,他们坐在椅子上削蘑菇,一天能赚100元左右。
据了解,十二吐乡目前有两个食用菌产业基地,建有食用菌暖棚700余个,同步建有菌棒生产车间、保鲜库等配套基础设施。目前,产业已经形成了集菌棒生产、菌菇种植、冷藏烘干、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农业产值达4000余万元,每年为苏泗汰村、乌兰沟村、枕头沟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同时,通过劳务用工、流转土地、入股参与经营分红等方式,带动当地2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真正实现了群众“家门口就业、出门就进厂”的就业致富梦。
不仅如此,今年12月,“林西花菇”完成“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年度确认,这是自2022年“林西花菇”被纳入名录后得到的又一认可。一座座花菇大棚绘就乡村好“丰”景,小小花菇架起了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致富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无限动力。(王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