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于奋斗,青年创造未来。
在滨州,青春的足迹镌刻在1.5万余名滨州籍学子的“返家乡”社会实践中,书写在服务1.2万个乡村儿童的“滨滨学堂”上,更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熠熠生辉。
一砖一瓦构筑青年成长的坚实堡垒,一笔一画写就青年奋进的精彩华章,一心一力汇聚青年智慧的磅礴力量。近年来,共青团滨州市委高举团旗跟党走,持续打造共青团工作品牌,坚持实学实干、项目牵动,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团员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挺膺担当,以奋斗之姿激扬青春之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答卷。
思想引领,筑牢红心向党、挺膺担当的信念之基
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青团要把加强对广大团员和青年的政治引领摆在首位,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源源不断为党输送健康有活力的新鲜血液。
8月1日,由共青团滨州市委主办,滨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滨州市秦台国防教育营地承办的“城乡少年手拉手共建和谐心安城”滨州市少年军校拥军爱党励志营第一期正式开营,89名城乡少年走进滨州市普法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和黄河楼,开展沉浸式法治教育和滨州乡土文化学习,并赴北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共青团滨州市委强化思想政治引领,聚焦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通过强阵地、建队伍、办活动、亮品牌,用红色教育影响青少年,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滋养青少年,让向上、向善、向前的时代精神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以奋斗之青春挺膺担当、奋楫前行。
整合提质青少年红色资源教育阵地。以“红色引领青春铸魂”为主题,进一步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丰富拓展团员和青年教育形式,挖掘整合滨州红色教育基地76处,发布“青少年红色资源地图”,用好用活红色教育基地和青春宣讲员队伍,举办青春宣讲主题活动126场,丰富展示形式,讲好红色故事,凝聚奋进力量。
打造“奋斗者正青春——滨州青年说”品牌,选拔300名青春宣讲员、青年讲师,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赓续渤海红色基因,激励广大青年干事创业、争先向前。发挥“号手岗队”示范引领作用,选树一批优秀典型,走进学校、企业、社区、机关单位,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擦亮“青”字号品牌,提升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
在滨州,团市委一系列“青”字号品牌的扎实创建,让青春的力量绽放在解决一个个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中,展现在一个个建功立业的“大舞台”上,团组织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显著提升。
一处“希望小屋”,承载一个七彩童年。
无棣县柳堡镇四教房村女孩娜娜(化名),父母年迈,家庭经济收入微薄,还有一个身体残疾的姐姐需要照顾。4年前,无棣团县委工作人员到她家走访时看到的是斑驳的墙面、昏暗的灯光。没有学习房间的娜娜趴在炕边低头写着作业。募集资金、设计布局、采购建材、建成验收……每个环节,团组织工作人员都积极参与,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把关。很快,一个美观实用、环保过关的“希望小屋”建成。“长大后我要当一名老师,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希望小屋”建成当天,娜娜低头轻声说出心中的梦想。如今的娜娜已经是一名高三学生,满墙的奖状、开心的笑容,让小屋充满了希望与温暖。
自2020年6月“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实施以来,共青团滨州市委聚焦困境家庭青少年,为他们打造独立生活学习空间,并配套提供结对志愿帮扶,帮助困境儿童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增强成长成才信心。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希望小屋”1288处,筹集财物折合人民币120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三年度建设任务,帮助1300余名困境儿童实现了“小屋换新”。多年来,小屋悄然“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瞬间,也见证了孩子们每一次蜕变。
为着力缓解寒暑假乡村儿童看护难题,2022年以来,团市委创新启动“滨滨学堂”,组建起以大学生群体为主的青年志愿服务团队,为乡村儿童提供亲情陪伴、兴趣养成、自护教育为主的课程服务。2024年,以阳信县为试点,探索乡镇、工作片、村三级联动的基层联建新模式,把村党支部打造成“滨滨学堂”,每个工作片设置一个“滨滨学堂”联络点,辐射带动周边村的寒暑假公益活动。目前,累计开设班次412个,服务乡村儿童1.2万人。
推动增强“星火阅读”实效。丰富全市少年儿童阅读资源和活动供给,强化少年儿童思想引领和政治启蒙,切实扛起“书香滨州从青少年抓起”责任。引入名师名课,打造星火课堂,“请进来+走出去”举办专家讲座30余期,受益青少年达6000余人。广泛开展“在知爱建公益行星火阅读进基层”活动,走进40余个城乡社区和农村学校,举办讲座80余场。建设星火书屋,打造书香阵地,帮助基层一线建成“星火书屋”94处。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外打拼,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沾化团区委了解到‘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同时也了解到了家乡更多的人才和创业政策,让我萌生了回到家乡自主创业的想法。”来自沾化的乡村好青年王建民说。如今,王建民创建的山东智沃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每年可带动直接就业4000余人,创造经济价值5.7亿元,其本人先后被推选为区级、市级、省级乡村好青年。
滨州市各级团组织持续做好乡村好青年选培工作,聚焦汇集乡村振兴的青年力量,累计选树乡村好青年1.4万余人。联合市委组织部,打造乡村好青年“双培双进”特色品牌,累计推荐1800余名好青年入党,推动3558名35岁以下优秀青年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其中乡村好青年756人。邹平市成为全省“乡村好青年选培计划整县提升”试点,2024年11月通过验收,获评优秀等次。
开展“菁才强滨”创新创效行动,打造滨州共青团联系青年职工、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品牌。结合滨州实际,以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创新发展,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为主线,以项目化活动为载体,找准共青团组织根本属性、根本任务与企业根本功能相融合的工作切入点,组织引导广大青年职工积极投身企业改革攻坚、高质量发展,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与企业共同成长,建设了一支结构优良、素质过硬的青年人才队伍,打造了符合企业实际、契合青年需求、具有青年特色的企业共青团工作新品牌。
搭建平台双向奔赴,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
如今的滨州,正与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启“双向奔赴”——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曾经我想要追逐远方、追逐繁华,但通过‘青鸟计划’这扇真正让我了解滨州的窗口,我发现体验繁华只是享乐,创造繁华才为正道。”来自邹平市黛溪街道的小姜坦言。
6年前,小姜报名了“青鸟计划”寒假实践。在家乡滨州,她看到了滨州青年在疫情防控一线挺身而出的担当,在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中的活力,在乡村振兴战场上的奉献与坚守……在就业的转折点,小姜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从“青鸟计划”的亲历者、受益者到组织“青鸟计划”的团干部,她结合青年学子的实际需求和工作中的现实思考,把握基层所需、青年学生所能,帮助和引导青年学生立足专业专长参与实践、服务家乡。
共青团滨州市委聚焦青年成长成才、安居住房、权益保障等方面,发挥组织优势,调动社会资源,坚持项目化推进,实现青年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众多青年人才走进滨州、了解滨州、爱上滨州、扎根滨州,为推进滨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血液”,增添“青春动力”。
全面深化“青鸟计划”。海内外滨州籍优秀青年数据库录入77927人,建设高校“青鸟驿站”335所,推动校地企建立人才合作项目112个。组织开展“青鸟计划”全国路演活动120余场,举办专场招聘会260场,建设团市委驻外青工委12个。持续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1.5万余名滨州籍学子回到家乡,北京大学等50余支大学生实践团来滨,3700余篇文章在主流媒体对“青鸟计划”有关工作进行专题报道。
深入实施“青年优居计划”。联合多部门印发《滨州市“青年优居计划”实施方案》,通过青年优驿、青年优徕、青年优购三个项目,推进青年人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的有序衔接,为青年安居提供全链条保障。完成12个“青年驿站”及“优徕青年社区”一体化建设,全省首创青工委“自治自理”模式,为来滨青年就业创业提供首站服务。青年优购项目联系房地产企业100余家,推出优惠房源6800余套,目前已经成交193套,切实缓解了青年购房压力。
探索举办“青春市集”。针对青年业余生活实际需要,在周末或县市区的重大活动期间举办“青春市集”,现场既有乡土特产、特色美食,又有非遗手作、汉服展示,还有传统民谣、直播带货,为广大乡村好青年、青年创业者、新兴领域青年搭建沟通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为当地的传统民俗活动、现代节庆活动增添青春元素、聚集青年群体。
率先开办“青年夜校”。团市委捕捉到青年群体中兴起了“夜校热”这一趋势,在去年滨城、阳信、无棣三个县区试点的基础上,2024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市区青年夜校全覆盖,课程涵盖烹饪、乐器、书法、非遗文化等门类,打造青年身边触手可及的“团属校园”。目前已开办312场次,参加青年近万人。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广大青少年将在共青团滨州市委的组织、引领下,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开拓创新、勇毅前行、成长成才,让火热的青春在品质滨州建设生动实践中持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