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俞越
12月16日,由浙江省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西泠印社集团、余杭区文联主办,西泠印社美术馆、杭州市书法家协会、拱墅区文商旅集团承办,《美术报》社、浙江硬笔书法家协会、春晖文化研究会寒之友社、西湖画会、昌硕印社、杭州金石全形拓非遗保护发展中心协办的“陈峰千字文篆刻展”在西泠印社美术馆开幕。
浙江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卢立银,浙江省委第三巡视组组长孙良根,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书协主席赵雁君,杭州市书协主席童亚辉,西泠印社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沈华强,杭州市余杭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朱旭成共同为展览剪彩,赵雁君、朱旭成先后致辞,陈峰致答谢词。开幕式由浙江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何涤非主持。
剪彩
赵雁君致辞
朱旭成致辞
何涤非主持
陈峰致答谢词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捐赠仪式,陈峰向西泠印社美术馆捐赠行书《千字文》八条屏(正在展出)和原拓《千字文》印谱一部,沈华强接受捐赠,并颁发证书;向余杭区文联捐赠《千字文》原拓印谱一部,余杭区文联副主席陈艳红接受捐赠并颁发证书。
西泠印社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沈华强接受捐赠,并颁发证书
余杭区文联副主席陈艳红接受捐赠并颁发证书
走进展厅,《千字文》八条屏、几百方印章列次在我们眼前呈现。此次展览以《千字文》为创作内容,在三厘米左右见方的印石上,每四个字为一方,共计完成250方印章,刀锋劲健、结构严谨、字形雄浑,是陈峰历时3年完成的,或可成为当代篆刻家刻全篇《千字文》的时代印记。此次,他秋收冬藏,将这一篆刻鸿篇得以展出并出版印谱。这既是他于近年来的创作成果小结,也是其服务社会大众的一次艺术奉献。
“《千字文》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启蒙读物,我以篆刻的形式来表现这篇美文,来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因此,印风以秦汉印为主,吸收了吴昌硕、齐白石的风貌,风格以浑厚、朴实为主,印石也是取六面平平正正的、端庄的印材。”陈峰表示。
陈峰其人
走进展厅,最先引入眼帘的是由中国书协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浙江省书协顾问朱关田先生为展览题写的展名:陈峰千字文篆刻展。朱关田先生不仅为他题写了展名,还题写了作品集的书名。
紧接着,是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为其亲笔书写的前言。他在前言中写道:“陈峰社兄精铁笔,又工书画,西泠中生代健将也。数十年切合诗、书、印,综合兼能之旨,身体力行。先治宾虹山水、花鸟,又追缶翁浑成厚劲笔墨,凡有心得,必书画印齐举。西泠老辈以下,莫不视为劲健后继,而期其有成。”
陈峰,别署汉堂、楮墨山房、石父、净峰。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书法)专业,师从陈大羽、黄惇。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西泠印社美术馆顾问,杭州师范大学中国书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浙江开放大学特聘专家。
陈峰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技艺精湛,是西泠印社中生代的杰出代表。陈峰于篆刻,入道早,出道成名也早。早在1985年,他在绍兴首届兰亭书法节上的“绍兴市首届书法大奖赛”中获得篆刻一等奖而崭露头角;1987年,他的篆刻作品入展“西泠印社首届全国篆刻评展;1991年,他被省书协评为浙江省青年优秀篆刻作者;继而在1992年,他的篆刻作品又在“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中荣获一等奖。就在这短短的七年中,他的篆刻在市级、省级、全国级展览上屡屡入展获奖,艺术水平层层提升,在绍兴、浙江乃至全国书坛被广为关注。
他多年来致力于诗歌、书法、绘画和篆刻的综合艺术实践,亲身实践这些艺术形式。
这些荣誉无不佐证了陈峰40多年来在篆刻、书法、绘画的持之以恒、不断精进的实践之路。
陈峰其艺
赵雁君表示,自己与陈峰同为绍兴人,相互交往至今整40年。“40多年来,陈峰守正志满、坚持雅超。他懂得尺璧非宝,印从书出。他于篆刻之外,旁涉并深研书法、绘画;他深知寸阴是竞,在艺术求索之路上,夕惕朝乾、勤奋有加,未曾有一日懈意,他于艺,秦篆汉铭,秦鉨汉印,杜稿钟隶、漆书壁经,以至昌硕、白石、虹叟,一路求古寻论,传承有序,求变出新,以‘本来真面目,有我主张’的创作理念理数,散虑逍遥,游刃有余。至今,陈峰篆刻,云腾致雨,露结为霜,成就斐然。”
此次展览展出陈峰的行书作品《千字文》八字屏。八条屏在他的笔触间,既有着传统书法的严谨与沉稳,又不失现代艺术的自由与创新。每一笔一划,都透露出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在陈峰的行书中,可见线条的力度与柔美并存,结构的严谨与变化同在。
此次展览展出的数百方篆刻作品,不仅在风格上继承了缶翁的精神,而且在边款上模仿了明代人的风度,非常值得玩味。
西泠印社正在推崇“大印学”,重视金石学对书法和篆刻刀法的影响,以此来展现雕刻的痕迹和铸造的印记。“大印学”的提出,是西泠印社在百年发展中坚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一种体现。它不仅是“重振金石学”理念的内涵与深化建设,而且是重振金石学更为重要的落脚点,陈峰千字文篆刻正是做到了这些点,千字文篆刻拓宽视野,成为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为篆刻艺术的国际交流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