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欢喜有人忧!2022年,中医教授韩学杰明确表示不接收外籍学生,不向他们传授秘方。这引起了公众的争议,有人批评她缺乏胸怀,认为这种做法阻碍了中西医学的交流与发展。 2022年,北京东城区的一家中医院里,韩学杰教授的一则声明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位中医教授明确表示,不接收外籍学生,也不会向外界传授中医秘方。这句话仿佛石子投湖,迅速激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 这究竟是偏见,还是保护?有人指责她缺乏胸怀,认为她的做法阻碍了中西医学的交流。但也有人认为,她的态度是对中医传统文化的坚守。那么,事情的起因究竟是什么? 韩学杰,1966年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她对中医的兴趣和热爱深深扎根于心。 1989年,她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随后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师从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沈绍功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这些年里,她的学术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例如,她的论文《高脂血症(痰瘀互结)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始动和诱发因素》,为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开辟了新的思路。 这些成就让她在学界赢得了声誉,也吸引了许多外籍人士对她的研究产生浓厚兴趣。 争议的起点是她接诊的一名特殊患者。这是一位日本留学生,患有多年未愈的偏头痛,辗转求医未果后慕名找到韩学杰。 通过“望闻问切”,韩学杰迅速找出病因,并开出了三天的中药方。这一方剂药到病除,让患者对中医的疗效赞叹不已。 然而,几天后,这名患者再次找到她,并提出一个不寻常的请求:希望她将药方完整地交给他,理由是家中还有人需要。韩学杰果断拒绝,她清楚,方子背后凝结的是几代中医人的智慧,不能随意外传。 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对方试图用金钱贿赂,将一沓美元塞到了她手里。这一举动让她警觉起来:患者的目的可能不单纯。随后,韩学杰报警,相关部门将这名患者带走调查,发现他确与国外机构有联系。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韩学杰。她明白,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正面临外部觊觎和国内传承的双重压力。她开始公开呼吁中医行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宣布不接收外籍学生,不传授秘方。 韩学杰的决定迅速引发舆论风暴。支持者称她的做法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正义之举。他们指出,近年来日本和韩国对中医药材和技艺的商业化利用,已对中国的中医产业造成了冲击。 许多中药材被低价出口到国外,再加工高价返销,这种现象令人痛心。 但反对者的声音也不容忽视。他们认为,医学无国界,中医如果要发展,就必须走向世界,韩学杰的做法可能扼杀了中医的国际化潜力。 韩学杰对此并不认同。她说,中医的核心技艺和秘方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一旦外传,很可能被商业化滥用甚至侵占。 在她看来,“医学无国界”只是理想化的说法。事实是,西医通过专利制度保护了大量成果,而中医却在知识产权上长期处于弱势。 在韩学杰的职业生涯中,传承中医一直是她的核心目标。她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坚持用心钻研,还主编了《孙一奎医学全书》《摆脱高血压病》等著作。这些书籍不仅是中医治疗经验的总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国内对中医的重视程度虽然有所提升,但与西医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每年报考中医专业的学生远少于西医,许多年轻人对中医缺乏兴趣。 韩学杰认为,这种现状令人忧心,如果中医后继无人,传统技艺和文化将面临失传的风险。 同时,她也关注国际上的文化争夺现象。例如,韩国通过申遗端午节,试图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据为己有;日本则通过研究汉方医学,试图将中医方剂包装为“本国成果”。这些行为让她更加坚信,保护中医核心内容是当务之急。 韩学杰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表示:“中医不是封闭的,但开放需要有边界。我们可以与世界分享中医理论,但核心技术和秘方必须保留。”她的话赢得了部分同行的赞同,也引发了更广泛的讨论。 有人可能会问:拒绝外籍学生是否过于保守?韩学杰的回答是明确的:“保护我们的文化,才能让它更好地传承下去。” 她还建议,中医教育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对外籍学生教授基础理论,而对核心内容进行严格保护。 通过这次事件,韩学杰的信念更加坚定。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动,为中医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也希望更多人意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中医,不只是治病救人的技术,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韩学杰的坚持,或许是这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提醒:珍惜,保护,才能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