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带一包辣条!”“给我买一本带密码锁的日记本!”“我要一袋口香糖!”……近日,南京市浦口区一所学校的小李同学在班里做起了有偿“代购”,帮同学买零食、卡片,每次收取1~3元不等的“跑腿费”。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代购”行为在小学生当中还不少。家长们惊讶地发现,成人世界中的“代购”行为已悄然发生在小学生身上。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家长该如何引导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王颖
“校园代购”受到小学生欢迎
南京一所学校的班主任马老师也遇到一件“头疼”的事。最近有家长来“告状”:女儿小慧(化名)请同学小轩(化名)“代购”卡片,花了近1000元。小慧最近迷上了小马宝莉的卡片,经常去小区门口的商店里买。然而,小店的老板认识小慧和她的爸爸妈妈,小慧不敢多买。她就请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同学小轩帮忙去买卡片,并答应小轩可以把自己不想要的卡片给小轩,或者交换卡片。
小慧哪来这么多钱呢?马老师告诉记者,小慧有一些压岁钱,平时做作业、考试表现好,父母也会给一些奖励。这些钱都存在一个存钱罐里。一个偶然的机会,爸爸看了一下存钱罐,发现只有几十块钱了,连忙追问小慧。小慧见隐瞒不下去了,这才招出实情。
记者了解到,这些“卡片”价格不菲,类似于“盲盒”。有的一套就要100多元,也有三块五块的,二十、三十、五十块的。价格贵的抽出好卡的概率会高一些。
班上出售“糖果”生意红火
无独有偶,南京市雨花台区一所学校近日也有一场“代购”小风波。“我们班小韩同学前段时间去旅游,带回来了很多漂亮的糖果。一开始只是分享给自己的一些好朋友,后来大家都来要,于是小韩同学就开始售卖了。一块钱两三颗糖果,还打包得很精致,生意非常红火,班上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来购买了。”班主任王老师告诉记者,从赚钱的角度来说,小韩同学的糖果加包装成本可能还不止一元钱,她只是享受打包和售卖的过程。
王老师给小韩同学分析利害,并且给她的家长专门打了电话,告诉他们:孩子在学校售卖糖果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运动的时候吃硬糖可能会卡住,有的同学可能对芒果过敏,不小心吃了芒果风味的糖果可能会过敏,等等。小韩同学和家长认识到问题之后,就不再售卖了。
用父母的账号帮同学代购“手机”
“之前有同学靠收取些许报酬帮同学到校门口的小卖部买东西,我批评教育后没当回事。直到后来一件离谱的事发生在我们班级,我才发现小小代购引发的并不是‘小问题’。”网友“奇葩班主任”说,甲同学竟然用父母的账号在网上帮乙同学买手机,结果乙同学拿到手机后天天玩到深夜,最后被父母发现、暴打一顿。
“甲同学为什么要帮乙同学买手机呢?一是帮他人代购能够证明自己很能干;二是架不住同学请求,帮助别人能够彰显同学义气;三是面对代购费心动了。”这位班主任说,甲同学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利弊,没有权衡他人的得失,不知道此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表面上是赚了代购费,但会不会耽误学习呢?单纯的同学情谊会不会因为沾染金钱而变质呢?万一商品因为质量问题引起纠纷了呢?
“一定要将‘班级代购’扼杀在摇篮里。”这位班主任的观点很明确,班级代购不可取。她在班上紧急召开了一节“代购”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通过讨论,认识到“班级代购”可能存在的危害。
追问
如何对待“校园代购”?家校合作给孩子补上“三节课”
南京市首批德育名师夏光清告诉记者,在小学生中这样的“代购”事件还是很典型的,他班上以前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对于孩子这样的行为,我既不会置之不理,也不会太较真,学会把孩子的行为和道德分开,把行为后果和行为意义分开,理智地处理问题。换个角度,孩子代购的背后,是财商,是超能力,也是无处安放的青春能量。”
夏老师表示,首先,家长和老师要弄清三个关键问题。第一,五年级的学生年满八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购买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的学习用品。第二,小学生代购收取合理的报酬并不违反法律规定。第三,小学生有偿代购,问题在哪里?主要是对家长教育保护未成年子女权利的“冒犯”,孩子之间代购的一般是家长不允许或禁止的,如“垃圾食品”“危险玩具”“不健康小说”;而且班级不是物品交易场所,低价买高价卖,容易形成不良风气;一旦物品质量出了问题,代购的孩子也要负有一定的责任。
其次,帮助孩子补上三节课。一是正确的金钱观。用做家务、垃圾分类等方式让孩子赚取零花钱,理解挣钱的不易;设立班级购物节,或利用跳蚤市场,开展财商的启蒙教育,让孩子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给孩子稳定的零花钱,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而不是把心思放在代购上。二是智慧的交友观。同学关系不是商品关系,“代购”行为恰恰把同学间纯真的友谊变成复杂的利益关系,本是举手之劳的事被明码标价,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三是科学的学习观。学生必须以学习为主,心思都放在“代购”上可能会影响学习。
最后,校家合作守护教育的底线。校家共同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状况,不必过于焦虑,多给孩子包容、耐心和陪伴,亲子关系好了,教育才会变得简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