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大学申请季,都是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参与”的一场大型“谍战”。今年的申请季尤其激烈,内卷程度直线上升。
从早申请(ED/EA)到常规轮申请(RD),大家如临大敌,不仅是学术能力的比拼,更是一场心理战、情报战的较量。
各种社交媒体、论坛成为热门战场,家长与学生忙着分析数据、预测趋势、优化策略。
但是,在这场竞争中,很多学生发现,他们不仅要和陌生人比拼,还要与自己关系最好的同学站在“对立面”。
“反目成仇”可能听起来戏剧化,但在高压内卷的申请环境中,友谊的裂痕却很容易出现。
尤其是当同学们所申请学校和专业严重重合时,彼此间的竞争不仅让人感到焦虑,还可能让关系变得脆弱不堪。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在申请季中,最让孩子和父母头疼的莫过于“撞校”。当两个或多个同学申请同一所学校,甚至同一个专业时,紧张气氛不可避免。
ED撞车,再见已是“仇人”
“ED撞校”是申请季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孩子怀着对心仪大学的热切期待,却发现身边的好友选择了同一所学校,甚至是相同的专业。
一位同学分享,25fall和同校同学ED严重撞车,大家ED扎堆申请Emory、Rice、Vandy,大家的标化都差不多。
更崩溃的是,居然还有人和自己所申请的系和专业都完全一样。
Emory近三年在他们学校每年仅录取一个早申的学生,这种“名额压力”让她简直感到崩溃!
评论区中,大家纷纷吐槽某些大学已被“挤爆”。
有的是因为扎堆选择公认的“保底校”,有的则是因为这所学校往年在本校有录取,还有的一些是看到同学和自己的水平相差不大,干脆跟风申请...
劝退策略,堵上多年友情
激烈的竞争下,一些孩子也开始采取一些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竞争力。
比如就有人表示,曾经费尽心机试图“劝退”竞争对手,通过吐槽共同的目标校哪里哪里不好、录取率有大变动等,劝说对方不要申请某所学校或专业,以减少自己的竞争压力。
有个孩子这么分享:因为自己比上一年录取的学生GPA还高一些,为了保证自己稳妥被录取。当初申请时费尽心思劝走了同年级所有其他打算ED申Emory的同学,不过可惜最后自己还是被拒了。
这样的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但却很难得到认同。对于被劝退的一方来说,这无疑会被视为一种有心计的“背叛”。
友谊总结在申请季也不是不可能,这种行为往往会留下对友谊的长期影响,让彼此的信任不再纯粹。
散布假消息,上演申请季谍战
信息在申请季中是核心资源,自己的申请信息简直就是绝密中的绝密。还有一些同学甚至直接散布虚假消息,混淆视听。
不少孩子和父母为了减少竞争,会对外封锁自己的申请计划,甚至刻意隐瞒或散布假消息,希望迷惑竞争对手。
比如曾经就有人表示,自己曾故意虚报SAT或托福成绩,刻意将真实成绩降低10~20分,以此迷惑对方,降低竞争者的“危机感”。
还有同学分享过,自己告诉同学,SchoolList只有几所保底校,但其实藤校才是自己的最终目标。
这种无形的“内卷”让原本简单的申请过程变成了一场心理博弈,让大学这个单纯的环境都充满硝烟。
申请季是为自己未来做准备,而不是阻挡他人的前途。与其遮遮掩掩、不惜撒谎,不如坦然面对竞争。
大学的录取并不只看标化分数,而是综合考虑背景、经历和潜力。通过虚假信息赢得优势,最终可能会在友情和人品上失分。
大学和高中,各有一门盘算
孩子们在申请季中上演的“谍影重重”,其实与大学的招生策略和高中的推波助澜脱不了干系。
在每年竞争激烈的大学申请季中,名校的招生逻辑和高中内部的利益平衡策略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微妙的生态。
顶尖大学在录取时的“门第观念”,与高中的“利益最大化”行为,既塑造了学生的竞争环境,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选择策略。
这种学校之间“利益考量”的背后,让孩子们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友谊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冲击。
顶尖大学在招生时,确实存在“对口学校”或“录取比例限制”等现象。
例如,MIT、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往往对某些优质高中情有独钟,因为这些学校的学生学术能力、领导潜力和课外活动经验更容易符合名校的招生标准。
而且往届在这些学校录取的学生表现优异也增加了信任感。
这样的“对口学校”自然成为名校招生官重点关注的对象,这些学校的学生也因此觉得自己与名校的距离更近了一步。
然而,这种优势是相对的。
对这些优质高中的学生而言,名校的青睐可能更像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为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录取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导致这些学校内部的竞争异常激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压力场景。
例如,每年藤校可能从某些“对口高中”中录取2到3名学生,但面对大量优秀的申请者时,招生官必须做出取舍。
在某些情况下,即便一个高中的整体申请质量高,大学招生官仍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考虑限制录取比例。
名校希望其学生群体具有地理、背景、文化和学术多样性,因此会避免从某一所高中录取过多学生。这让“对口学校”的优势进一步减弱。
另外,每年都有大量学生报考同一所名校的热门专业,例如计算机科学或经济学等。
当申请人数超过学校录取比例时,无论是背景出众的学生,还是课外活动丰富的学生,都可能因“名额已满”而被拒之门外。
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情况增加了不可控的因素。他们不仅需要与其他高中的申请者竞争,还要面对来自校内同学的激烈较量。
知根知底的同学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对手,这带来的冲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很多人因此不得不调整策略,避开热门学校或热门专业。
在大学招生中,高中并非完全的“旁观者”。
顶尖高中的校方在面对学生申请时,往往会采取一些策略来确保学校整体录取率的提升。
毕竟,录取率高直接关系到学校声誉和吸引力,也是衡量其学术实力的重要指标。
当学校发现,某一学校或专业过多学生申请时,部分高中会主动介入学生的申请规划,通过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建议他们合理分散目标学校,规避风险。
这种策略有助于减少内部竞争,也让更多学生获得录取机会。
这种策略虽然看似理性,但却很有可能让一些学生和自己的梦校失之交臂,也增加了对竞争对手的关注,进一步加剧了申请季剑拔弩张的氛围。
Offer和友谊要如何兼得?
虽然竞争不可避免,但申请季并不一定要成为友情终结者。在这段关键的时期,也正是大家认识自己、认识对手的最好机会。
慎重分享申请信息
在申请季中,公开自己的申请学校、专业或申请策略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竞争和压力。
因此,建议同学们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避免在学校或社交媒体上频繁讨论自己的申请计划。
选择可靠的朋友、顾问或父母作为沟通对象,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和猜忌。如果孩子朋友主动询问,也可以用“我还在考虑中”这样的回答巧妙回避。
不要盲目跟风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背景和兴趣,大学申请的关键在于找到适合的学校,而不是盲目追随他人的选择。
如果孩子的朋友申请了一所录取率相对较好的大学,但孩子的兴趣与这所学校的优势学科并不匹配,一味跟随不仅增加竞争,还可能让Ta在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中面临更多困境。
在做出申请决定时,应结合孩子学术能力、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而不是因为“大家都申请”而盲目行动。
明确目标
申请大学的核心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而不是单纯追求名校光环。
应该确保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选择能够帮助他们成长的学校,而不是因为他人干扰或我们父母的期待而选择。
当目标明确后,别人的选择对他们的影响其实很有限。
专注于自己的路径,可以帮助孩子从容面对申请季的竞争,同时让他们的选择更具个人价值。
以支持和理解代替猜忌
如果孩子发现朋友选择了与自己相同的学校或专业,可劝慰他们不要急于将对方视为“威胁”。
尝试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这种情况:竞争是正常的,但最终的决定权在招生官手中。理解对方的选择,也是在为孩子的心态减压。
当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提升自己的申请材料上,而不是过度关注其他人的选择,才能帮助他们保持积极地心态。
申请季并不是友情的终结,反而是对孩子的一次考验和成长的机会。
真正的友谊不会因短暂的竞争而破碎,而是因为在压力中的相互扶持变得更加牢固。
当孩子和朋友共同走过申请季,不仅收获了成长和经验,更收获了一份难能可贵的情谊。
父母,做好坚实的后盾
在申请季中,父母参与非常关键。作为孩子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不仅是学生在申请季的后盾,也是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积极引导的主力。
我们的行为对孩子的选择和情绪也会产生深远影响,过度参与甚至卷入同学间的竞争,可能适得其反。
避免与其他家长比较
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本质上是为了分享经验、互相启发,但过度关注其他家庭的申请情况,反而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父母们应该专注于帮助孩子做好自己的规划,而不是一味地通过比较,影响或改变孩子的选择。
帮助孩子保持心态平衡
申请季中的失败和成功都是正常的,我们需要引导孩子用平常心看待录取结果。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以平常心看待录取结果,避免将结果视为决定人生的“唯一答案”。
提供情感支持
当孩子因为同学的竞争感到困扰时,作为父母,我们可以鼓励他们主动沟通,消除误解。让孩子明白,友谊比一时的竞争更重要。
父母可以扮演支持者而非调解员的角色。避免过多干涉孩子与朋友的关系,也不要因为竞争关系而轻易对其他家庭或孩子产生负面评价。
在申请季,家长能做的绝不是仅仅帮助孩子完成申请,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面对申请中遇到的各种困境,这其中就包括了如何面对竞争对手、如何面对成功和失败、如何面对压力等。
写在最后
大学申请季是学生迈向未来的重要一步,但它不应该成为压垮孩子、撕裂友谊的原因。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的道路,而大学的录取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节点。
在竞争激烈的申请季中,与其将焦点放在“如何打败别人”上,不如思考“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问题。
这不仅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挑战,也能让整个申请过程更加积极、健康。
申请季的核心不是一纸录取通知,而是对未来的探索和规划。谁也不知道,走到人生终点,到底是这段友情更成就孩子,还是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更助力成长。
学会在竞争中尊重他人,在失败中寻找成长,才是这段旅程中孩子最大的收获。
最终,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大学和未来,而真正的友谊将成为人生旅途中的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