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网友“兔兔”表示,“第一次搜机票,直飞最便宜的也要4309元,我就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来,航班价格变成了1903元。”
跟过往迅速走红的诸多网络话题一样,这则话题集合了大学生、大数据、杀熟、机票、降价等吸睛元素,迅速引发广泛关注。甚至不少网友跟贴评论“XX太贵了、不去了”,期望达到同样的降价效果。
对于这种情况,知名航空博主681(账号:这不过分啊)表示,“兔兔”的具体经历无从考证,但降2000多元的原因不可能是评论“太贵了”,驯化大数据的结果,更多是一种巧合。网友的模仿行为是徒劳的,希望谣言止于智者。
他进一步介绍道,搞清楚机票定价、变价的原理,就能揭晓答案。舱位管理和动态定价是民航领域通用的做法,也是导致机票变价和“兔兔”捡漏的主要原因。
所谓舱位管理是指,对飞机内的座位实行分区命名,如Y、B、M、N、Q等。每个字母代表不同折扣比例,即便同样是经济舱座位,价格也不同。航司这么做的原因是,希望通过多等级票价体系实现总收益最大化。
用户首次查询机票时,可能折扣高价格低的机票已售完,只看到折扣力度小价格高的舱位。但有用户退票,或者航司为了提高上座率,增加低价票舱位的数量,会使得用户再次查询时看到此前的低价票。
而动态定价是指同一舱位机票价格并非一成不变,航司会根据运力及班次、竞争对手航线、起飞时间点、季节需求,甚至天气等因素调整价格。如果某一天某航班的需求高,航司就可能提高原本舱位的价格,比如N舱500元票价提升至550元,以实现收益最大化。相反,航司可能会降低价格,以提高上座率。
遇到节假日出行高峰期,这种价格变动会更频繁,会导致消费者短时间刷到的票价信息频繁变动。
因此,“兔兔”直降2000多元可能是有乘客退票,让她捡漏到低价票,也可能是航司为了提高上座率,扩大了低价票舱位的数量或者降低了该舱位的票价。
总之,“兔兔”的经历不具备广泛代表性,更多是“幸存者偏差”,以此来下“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结论,或者吃瓜都是不理智的跟风行为。不过,这个话题的火爆,也反映了用户对于机票变价频繁的高度关注,提醒航司在保障收益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变价频率,避免消费者的误会。
采写:南都记者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