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波涛:以市民诉求为“传感器”,智能技术让城市治理摆脱直觉

新京报 2024-12-18 14:34:48

新京报讯(记者查志远陈璐)12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北京接诉即办改革论坛”在北京召开。在主论坛环节,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向波涛表示,数字治理有助于打破信息孤岛,以市民诉求为“传感器”,智能技术的渗透应用,使得城市治理不再单纯依赖直觉和经验决策。北京接诉即办改革,本身也是科技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的一项生动实践。

向波涛表示,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实现城市治理的创新,是基于数据挖掘、集成、分析,实现对社情民意的精准感知,通过打造数据集成互联共享的枢纽型平台,实现市民诉求接听、派单、转办和考核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了跨层级、跨部门、跨条块的联动行动高效协同。

在向波涛看来,推进治理方式创新有三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一是提升敏捷治理能力。敏捷治理致力于实现治理中的敏捷性,通过快速灵活共同参与的理念和方法,形成高效、可持续的感知适应和应对环境变化的治理能力。二是加快建设“人感城市”。人感城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强调以市民诉求为传感器,以扁平化结构驱动多主体协同治理,进而提升民意识别、风险研判、协商议事、科学决策和施策评估的能力。三是打造数字治理生态。通过治理体系的系统化,治理主体的包容性,治理资源的共享性,实现包容性、协同性、智慧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治理价值。

近六年来,清华大学相关团队通过理论研究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参与北京接诉即办改革,提出要加快构建人感物感相结合的城市治理模式,利用大数据、大模型等新方法,深挖市民诉求数据。向波涛表示,这一模式超越了传统的“物感”城市模式,强调“人本主义”,将人感与物感相结合,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间,并针对城市复杂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向波涛认为,智能治理将指引未来城市治理的演变方向,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智能技术的渗透应用,使得城市治理不再单纯依赖直觉和经验决策,而是借助智能算法与自动化决策辅助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无论是资源配置、交通运行还是公共服务,智能治理都有助于提升城市治理的敏捷性和智慧化,为城市治理注入新动能。

0 阅读:0

新京报

简介:新京报2003年11月11日创刊,是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