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
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说文解字》提到了玉有五德:玉石光泽细腻,触感温润,如君子待人温和友善,是仁的体现;观察玉石外表的纹路,便可看出其内部结构,如君子为人表里如一,是义的体现;玉是礼器“磬”的原料,因其质地坚硬细腻,击之后声音舒展清扬,悦耳明神,散播四方,如君子济世播惠长远,是智的体现;玉石坚韧不屈,纵使折断也不弯曲,如君子坚守大道舍生取义,宁折不弯,是勇的体现;玉出现的断口很锋利,但不易伤人,如君子克己复礼,不恃才而欺人,是品德高洁的体现。
在中华文化中,玉是君子的象征,是美德的象征,深合儒家为人处世行君子之道的人生哲学。
玉石经过雕琢,方能成为善而美的工艺品,称之为玉雕。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玉雕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玉雕艺术历史悠久,可以遥遥追溯到史前时期。古人认为,玉是有灵性的,加以雕琢便可以沟通天地。良渚文化出土大量雕刻精美的玉璧和玉琮,玉璧祭天,玉琮祭地,已然有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秦汉以来,玉器的雕琢愈发精致,被帝王、诸侯、士大夫阶层作为饰品,是地位和礼数的象征。随着儒家成为中华正统,玉器逐渐作为美德的象征,深受文人骚客所喜爱。宋元时期,玉雕工艺有了质的飞跃。皇家在宫廷中设置“玉院”,专门为皇族制作饰品和礼器。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宴请群臣时,盛酒所用的“渎山大玉海”,就是一件出自“玉院”的巨型玉雕品。它采用新疆和田整块的大玉,经5年雕琢而成,是一款重达1750公斤,可储酒30余石的巨型玉器。
明清时期,玉雕工艺达到顶峰,开始出现不同的流派。也就是在这时候,北京玉雕的流派正式形成,开始蓬勃发展。
北京玉雕,集各家之所长。当其首者,应是宫廷玉雕。宫廷玉雕,顾名思义,是为天下九五至尊的帝王皇族所用的。从元代的“玉院”,到明清宫廷的“玉器造办处”,都是如此。我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的乐寿堂,有幸见到过宫廷玉雕的代表——清大禹治水图玉山。绕过乐寿堂的屏风,便有一座玉山压在眼前。远而望之,巍峨岌岌,迫而察之,霞光熠熠。背面相对平整,有乾隆御制诗一首。迨绕至正面,只见两米余高的玉山,遍布雕刻,无处不琢磨,无处不切磋。山间廊桥相连,青松相映。有青年成群,各个奋力,以绳索拖拽巨石;有老叟推车,搬运夯土。大禹站在山顶,目光炯炯,坚毅刚强,统帅大局,好不威风。万余斤的整块和田青玉,本就价格不菲,能运到北京,又辗转扬州,加以精雕细琢,达到善而美的境界,实乃古今之集大成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王朝已然覆灭,但玉雕文化仍然广为流传。1911年以后,北京的民间玉雕开始蓬勃发展。北京玉雕继承了元明清三代宫廷玉雕的精湛技艺,又与南方玉雕技艺逐渐融合。随着潘秉衡、刘德盈等大家的出现,北京玉雕在这时达到了顶峰。此时的北京玉雕,器型走向小巧,做工愈发精致,贯通南北,既有高贵典雅,又显得悠然洒脱、落落大方。譬如潘秉衡先生,雕玉时讲究“一绝、二俏、三花”。他曾做过一件手拿双剑的《白娘子盗仙草》的玉雕精品。当雕刻完这件玉器进行研磨时,白娘子的脸上竟然磨出了一块黄斑。面对这样的瑕疵,一般人可能顺势就磨掉了,但潘秉衡却以之为底子,做了一朵灵芝,咬在白娘子的嘴里,将原本的瑕疵变作点睛之笔,出神入化。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玉雕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绽放出了新的光彩。北京的玉雕匠人们制成了四件翡翠国宝——《岱岳奇观》《含香聚瑞》《四海欢腾》《群芳揽胜》,每一个都是景象瑰丽,美不胜收。
如今,北京玉雕技艺的传承人群体,通过《北京奥运徽宝》《上海世博徽宝》等精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玉文化的魅力光彩,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