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后,12月21日,冬至,太阳南移,日照最短,这是一个万物收藏、休养生息的季节,也是一个盘点收获、重新出发的季节。
这一年的浦口不一般:6月,第四届栀子花大会启动,新村民、新游客的到来,让更多活动“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增量”;8月,南京低空融合飞行基地开工暨吨级以上eVTOL航空器首次跨长江演示飞行仪式举行,浦口高新区在低空经济赛道上“飞”向未来……这些画面成为浦口区主动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注脚。
“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近年来,全区40多万干部群众正以奋斗作笔,将宏伟蓝图不断绘制成山河大地的现实模样。
龙头项目牵引产业能级跃升
前不久,浦口开发区紫峰研创中心C区迎来竣工验收,现场除了1号综合楼外,其他楼栋及地下室均已完成联合验收及竣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室内装修和室外附属施工。
项目建成后将打造为科技产业的生产园区,重点引进集成电路制造类、封装测试类、终端应用类等智能制造产业,同时为园区提供高科技、多元、高效的创新平台,进一步强化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聚集效应。
梳理浦口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时间轴,不难发现,随着华天科技、芯德等一大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快速集聚,一场蝶变“芯”生就此开始。如今,集成电路已成为全区增长最快、工业占比最多、新项目集聚度最高的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浦口区集成电路产业营收额从2016年的2300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23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0%以上,规模稳居全市第一。今年1—10月,全区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营收221亿元,体量和增速继续保持全市第一。
不仅是集成电路产业。
高端交通装备方面,南京依维柯、锦湖轮胎、志卓电子等一批领军企业,围绕整车制造、轨道交通等细分赛道精耕细作;数字产业方面,在HPE、紫光云、浪潮集团等龙头引领下,从基础支撑到技术应用再到安全防护的“全产业链”拉长变强;低空经济方面,长空科技、中航金城、中国通号、大翼航空等重点企业在低空制造、飞行保障、综合服务等领域分头进击,“抢滩”未来产业赛道……“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浦口区有关负责人坦言,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浦口不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高质量发展持续迈进。
这是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的十年,是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的十年,是发展方式得到“新提升”的十年,也是创新驱动构筑“新优势”的十年。
兜牢民生底线托稳百姓幸福
12月3日,石峰入职浦口开发区江苏浩都频率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产线操作员,工资实习期5500元,转正后6500元。
与此前找工作的经历不同,这份工作,来源于“小叶探岗”直播间。
“直播带岗”是区人社局创新招聘形式,将企业、岗位搬上“云端”,破解“就业难”“招工难”,让求职者和企业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速配牵手”的一次尝试。
就业是民生答卷上的一道必答题。它能够让百姓端稳“致富碗”,在幸福大道上走得更久。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浦口创新开展就业、创业项目制培训,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增长24.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全市第一。
一方面帮助人们闯出就业增收路,另一方面支持更多人返乡创业圆梦想。从“金牌月嫂”周芝琴,到种粮“父子兵”邵名文邵立昌,再到“水产大咖”张思洋,近年来,浦口区大力推动返乡创业工作,以回归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助推发展,真正实现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效应,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效应转变。
民生“大账单”里藏着百姓的“小幸福”。除了物质财富的满足,医疗、教育、社会救助等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民生实惠更能牵动每个浦口人的心。
设立“名医工作室”,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总投资超3.2亿元的浦口实验学校桥林新城分校迎来首批学生;得益于“每月一办”工作机制,拆迁安置房“办证难”等一批“难啃的硬骨头”被相继“啃下”;“双亮行动”“集中走访日(周)”“百名干部破百题”“四清、四拆、四整治”等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在“江北新主城”的大规划中,浦口以“二次创业”的心态,系统推动老城更新、新城开发和乡村振兴,在城乡融合中实现资源重组、空间重构、品质重塑,让百姓幸福感更强。
厚植生态底色共赴绿水青山
前不久,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公示了2024年“生态岛”试验区试点项目入库名单,老山“生态岛”试验区等5个项目上榜。
“我们将重点围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境改善、物种保护小区建设、外来入侵物种管控、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岛相关制度举措创新等方面开展建设。”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老山景区生态保护与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老山“生态岛”建设,初步预计将新增观测物种30种以上,指示生物类群生命力指数提升5%以上,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提升5%以上,重点物种保护率达到100%,有效减缓气候变化,降低大气和水污染程度,提升区域生态宜居水平,促进全区低碳绿色发展。
是的,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色彩,让百姓收获更多的宜居幸福指数,浦口城乡大地上,正处处吟唱着“江北美”的美丽诗篇……
浦口的美,美在碧水长流、湖光山色:凤头蜂鹰、日本松雀鹰、黑翅鸢……去年5月,老山景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历时六十年“上新”,这里增加了509个物种;桥林“十里造船带”全面整治完成,“生产岸线”蝶变“生态岸线”;推动全域幸福河湖高质量建设管护,16条建成区河道已全面建成幸福河湖。
浦口的美,美在蓝天白云、清新空气: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PM2.5浓度多年保持全市最优,“水晶蓝”成为常态……在星甸住了几十年的滕老伯点赞:“治气更精细,下的功夫更深了,连头顶上的蓝天也变多了。”
浦口的美,还美在“出门见绿、移步进园”的生活:近年来,浦口区将不少原本闲置或略显脏乱的“零碎地”“边角料”接二连三升级改造成“滨水公园”“口袋公园”“游园广场”,让居民可以享受到家门口的“生态福利”。
汇聚多元力量提升善治水平
家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单位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乌江社区,跨省上班的杨阳这两年明显看到一个变化:占道经营几乎没了,桥上不堵也不乱了。
从不好管、管不好悄然走向共建共治共享,得益于大桥南端的浦口联动共治苏皖乌江站。
省际毗邻地区治理何以如此精细化?原来,2023年5月,由浦口牵头、两地携手,乌江站揭牌成立,定位为综治驻勤站、快反处突站、联勤防控站、纠纷调处站、便民服务站,致力于实现“进一扇门,办两省事”。
联动共治,带来1+1>2效应,这是浦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也是在促进“社会文明程度高”上展现新风貌的作为。
文明,是城市最温暖的底色。要找到更多关于文明的火花,不妨走进广袤的乡村基层。
在桥林兰桥雅居小区,面对毁绿种菜、私建违停等各类高发矛盾,市公安局浦口分局以打造“平安韧性小区”为突破口,探索试点“居民议事会”制度,引导小区业主自治,高效衔接群众的“需求侧”与政府的“供给侧”;在永宁青山村,浦口区委社会工作部因地制宜打造了以“板凳夜话”为形式的村民议事会,一场场“板凳会”让一件件问题迎刃而解;在星甸高庙村“民情收发室”,通过一群人、一杯茶、一张表、一席话,老党员、志愿者架起了群众沟通桥梁,打造了面向基层群众的暖心服务窗口……
“行政力量和社会资源下沉一线,为基层治理模式带来了更多有益尝试。”浦口区有关负责人坦言,为了推动基层治理更加制度化、专业化、精细化,浦口推动实现“网格+公共服务”融合治理机制不断完善,资源整合程度、智慧支撑能力、协同共治水平持续提升。
为了让文明之花在全区绚丽绽放,浦口挖掘好人事迹,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组建多支志愿服务队,让“志愿红”成为全区最动人的风景。“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公民文化素养达到新高度,全区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上述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