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件苏作精品集体“晋京”,呈现苏式美学的“天花板”

新华报业网 2024-12-18 18:40:10

一条大运河,不仅在地理上连接了苏州与北京,更在文化上将两地紧密相连。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468件苏作精品将集体“晋京”,构建起一方清雅秀美的苏式人文空间。12月20日,苏作天下——苏工苏作精品大展将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盛大启幕。此次展览规模之大,几乎涵盖所有苏作门类,玉雕、苏绣、核雕、缂丝、明式家具、民族乐器等苏作精品将齐齐惊艳亮相,堪称苏式美学的“天花板”。

千百年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滋养了苏州人的明慧与精致,使得苏州民间手工艺独树一帜。何为苏作?清浙江巡抚纳兰常安所著《受宜堂宦游笔记》中记载:“苏州专诸巷,琢玉、雕金、镂木、刻竹、髹漆、装潢、针绣,咸类聚而列肆焉……概之曰‘苏作’。”雅、精、细、巧是“苏作”的共性特征。明清时期,民间视苏作为时尚,凡苏作名家,工价昂贵,传世之作,更是悬重价而不可得。之后,闻名遐迩的苏工苏作,通过大运河的繁忙水运,由苏州去往北京,成为构筑紫禁城的材料,也成为皇家紫檀桌上的礼器与雅玩。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曾在《大运河漂来紫禁城》一书中,言及紫禁城的构建,离不开苏工苏作的精巧与丰饶,“兴建故宫的材料、工匠,包括其中的文物藏品,许多都是从苏州顺着大运河‘漂’到北京的。”时至今日,“苏作”成为凝聚江南文化、彰显苏雅风韵的文化符号之一。

说到苏州,不得不提苏绣。本次展览中,苏绣《凝视》由苏绣大师任嘒闲先生在75岁时创作。“虚实乱针绣”的创始人任嘒闲,是当代苏绣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享有“现代针神”的美誉。她的作品曾作为国礼被赠送给外国元首及嘉宾,在市场流通得非常之少。这次展出的《凝视》以其首创的“虚实乱针绣”技法,于毛丝处虚实留空,借用白缎底料表现猫身白毛,又以纵横交错的色线在细部具象刻画,表现出毛茸茸的质感与自然松顺之态。猫眼处运色如神,高光处仅用几根极短的白线交叉绣出,突显小猫炯炯有神的凝视姿态,可谓神妙独到。整个绣面层次分明、色彩明快、空间感极强,结合素描和油画特点,融合传统绣与乱针绣的技法,使得绣面物象具有独特的光影感、流动感和层次感,尤显气韵生动。

总长552.3厘米、宽32.5厘米的刺绣长卷《汉宫春晓手卷》,也是此次展览的一件珍品。《汉宫春晓图》为明代画家仇英所绘,此画用手卷的形式描述初春时节宫闱之中的日常琐事:妆扮、浇灌、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等,画出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等115人,人物衣着鲜丽,姿态各异。众多苏绣大师在反复研究《汉宫春晓图》后,运用平绣中的几十种针法,所用绣线细致到同一颜色的不同色级、丝线的不同粗细,以针为笔,精心绣制出原作全卷115个各司其职的人物,每个人物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技艺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苏州琢玉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春秋时期,吴国玉器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苏州在唐、五代时就有关于琢玉工坊和知名艺人的记载。北宋朝廷曾在苏州设立造作局,有玉匠专为朝廷制作玉器。本次展览中的一件和田籽料白玉水仙瓶,纹饰精美,琢磨精细,其工艺之繁复,非寻常工匠可驾驭。上乘的和田籽料白玉,雕刻成高29.5厘米的水仙瓶,须得先将瓶身内部掏膛,再在薄薄一层玉料上施展浮雕、圆雕、内雕、凹雕、镂雕等多重技法,稍加不慎,则玉料尽毁,其难度可想而知。而即将在北京展出的这件成品,瓶身处巧雕一枝水仙自甘露中灵动而起,摇曳生辉,宛如天成,不露雕琢痕迹。

另有一件“和田籽料空山鸣翠”玉雕,选取保留天然皮色的和田籽料,令玉色中跳跃活泼的黄、温润细腻的白、清新自然的绿,在刻刀之下各美其美又融合无间,幻化出两个黄鹂、汩汩清泉、栈道拱桥、绕岩青绿等意象,形成一幅充满江南意趣的山野小景,韵味无穷。

据悉,苏作天下——苏工苏作精品大展将持续至12月26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王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