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员送餐时被提各种无理要求、被各种刁难,看到这样的短视频,很多人都会关注,也会同情外卖员的遭遇,但是这样的内容都是真的吗?广西警方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一男子王某溢为了当网红,假扮外卖员,虚构事实,以外卖员与顾客吵架、卖惨等内容撰写剧本,拍摄视频吸引流量。视频中出现的其他顾客等人员,均是他在网上结识的好友。王某溢等4人的行为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警方依法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据12月18日央视新闻)
王某溢此前当过外卖员,对外卖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也知道公众对外卖行业哪些现象比较关注,所以,他为了圆自己的“网红梦”,就故意虚构外卖员在送餐时遇到刁钻顾客,被顾客给无理差评等情节,引发争吵和冲突之后,将顾客的外卖吃掉或是扔掉,由此引发争议,吸引网民围观,给自己引流涨粉。
为了尽快当上网红,他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共发布了71个作品,总获点赞39万余次,总播放量超千万,而内容大同小异,全是外卖员遇上奇葩顾客。这难免给不明真相的人一种印象:有很多人都在故意地刁难和欺负外卖员,而这与实际情况显然是不相符合的。王某溢等人为了博取流量编造剧本,虚构事实,故意制造矛盾冲突,挑动公众情绪,扰乱公共秩序,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也触犯了社会道德底线,被警方处罚也是自食其果。
值得关注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假扮外卖员虚假摆拍,博取流量的行为花样百出,层出不穷。此前,网民“小松”冒充外卖骑手,虚构“单亲爸爸带着女儿送外卖”的悲惨故事,直播带货牟利,被警方依法处罚;江苏泰州张某为了博人眼球,假扮外卖员,以“骑手低薪、平台扣款”为流量密码,在多平台持续发布虚假短视频,也被警方惩处;2023年,有四名“网红”身着外卖工服、丝袜或短裙,面容精致,摆拍为顾客跪式服务,提供“特殊服务”等虚假视频,不但被警方依法处理,还被平台告上法庭,要求她们向外卖员群体道歉,并赔偿损失。
这些想端“网红”饭碗的人,之所以扎堆假扮外卖员,主要是看中了这一行业自带的社会关注度。外卖员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与生活状态与普通人紧密相连,工作辛苦且时常面临各种挑战,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和关注。部分公众对外卖员群体存在一定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而假扮者会通过夸大或虚构事实,迎合这些偏见,靠人设迅速吸引流量,并且快速通过带货、索取打赏等方式变现。而且高仿外卖工服在电商平台上很容易购买,也为这些假冒者提供了便利,可谓是“低投入、高回报”,所以,吸引了不少居心不良者趋之若鹜。
假扮外卖员成为流行,对外卖行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表面上看,部分虚假视频是为外卖员发声、讨公道,实际上,虚假的正义从来都不是争议,这些剧本歪曲了外卖员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形象,误导公众对外卖行业的认知,容易引发公众情绪对立,破坏和谐的社会氛围,使得真正的外卖员可能遭遇误解和歧视,损害整个外卖行业的信誉度。
而且,虚假信息的无序传播,本就容易误导公众,引起恐慌,消耗可贵的同情心和信任感,无形中侵蚀了网络空间的健康生态,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将大打折扣。任何试图通过造谣生事、弄虚作假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都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也应该受到一致的道德谴责。
要治理这一现象,必须多方联手,共同行动。一方面,执法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对于涉嫌违法的个人或组织依法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平台方需要提高审核标准,严格把关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建立健全举报机制,利用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并删除虚假内容。同时,广大网友也应该提升判断力和网络素养,不盲目跟风追捧,树立正确的信息消费观念,拒绝为低质量的内容埋单。
流量诚可贵,真实价更高,“外卖员”不应该成为造假者的“流量密码”,流量也不应成为衡量内容价值的唯一标准。靠虚假的人设和编造的故事来换取一时的关注,最终只会玩火自焚,唯有尊重事实,真诚创作,才能赢得长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