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学少年团·浙江考古文明、江南饮食文化|董昕逸:一场别样的文化寻根之旅

钱江晚报 2024-12-18 19:51:14

潮新闻客户端

探寻雷峰塔秘宝,品味杭帮菜文化

一场别样的文化寻根之旅

杭州市闻涛小学董昕逸

2024年11月30日,我与一群同样热爱诗词,喜欢历史的小朋友一起,参加了由“潮新闻钱江晚报”和浙江省社科联共同发起的“2024年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活动。

一大早,冬日暖阳刚刚照在床头,我便兴奋地从床上蹦起来,匆匆赶往目的地集合。

上午的主题是“雷峰塔地宫探秘”。雷峰塔下真的有白娘子么?带这个疑问,我们先去了“雷锋夕照”景点,下雷峰塔地宫一探究竟。在那里,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雷峰塔和地宫相关的历史故事。了解到当年在重建雷峰塔过程中,工作人员在雷峰塔废墟中发现了一块约750公斤的巨石,大家纷纷猜测,白蛇是不是真的藏在下面。直到巨石被挪开,没有白娘子,甚至连一条蛇的影子都没有寻到!取而代之,考古专家在地宫中发现了莲花座青铜佛像、近千枚“开元通宝”钱币、两面铜镜、玉器、头饰、丝织物、皮革等文物。

那地宫发掘的这些宝物究竟长什么样子呢?老师又带着我们来到了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的雷峰塔地宫文物陈列馆继续探寻。在那里,我们亲眼见到了这些“宝物”们,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

一件是“千秋万岁”铭鎏金银盒,银盒圆形,通体鎏金,刻纹将“百鸟之王”的凤凰与“百花之王”的牡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还刻有“千秋万岁”吉祥语,是繁荣昌盛、幸福美满、吉祥富贵的象征。整个鎏金银盒制作精细,纹饰富丽,造型简洁,展示了吴越国高超的金银器工艺水平。

另一件是玉“开元通宝”钱,它直径2.5厘米,呈蜡白色,圆郭方穿,正面阴刻“开元通宝”4字。玉钱加工精细,仿唐代“开元通宝”铜钱制作,非实用货币,主要用来趋吉辟邪。老师介绍,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钱。

看着这些文物,我仿佛穿越回到过去,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繁华旧杭城,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匠心巧技。

如果说上半程的研学围绕着地宫文物,下半程的研学则让我这个小馋猫更加两眼放光。我们来到了杭帮菜博物馆,在这里,我们品尝到了一整桌地道的杭帮菜:莼菜鱼圆汤清澈透亮,鱼圆滑嫩,莼菜滑爽;西湖醋鱼鱼肉鲜嫩,酸甜适中的醋汁完美提升了整道菜的风味;九曲茶香鸡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厨师摆出了鸡打鸣的造型,远远看去栩栩如生,茶叶的熏制让鸡肉表面泛着一层诱人的光泽,仿佛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金衣裳,鸡肉外酥里嫩,口感丰富,茶香浓郁,简直就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

午后,带着对美食的满足和对文化的渴望,我们走进了博物馆,系统了解了从良渚文化至今,不同历史阶段杭帮菜的发展历程、烹饪技艺以及文化内涵。从古代的宫廷御膳到民间的家常小菜,杭帮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精致的做工赢得了无数赞誉。

我们特别关注了杭帮菜中的传统名菜和特色小吃,它们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地域特色。比如“东坡肉”,传说是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时,组织民工疏浚西湖,并筑堤建桥,改善了西湖的景观。当地老百姓为了感谢他,抬了猪酒来拜年。苏东坡便命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用酒烹饪,并分给众人一同享用。由于烹饪方式独特,烧出的肉特别可口,人们便将这道菜成为“东坡肉”。

此外,我还学习到,杭帮菜中,很多菜都带有“儿化音”,比如“葱包烩儿”“片儿川”“瓢儿菜”等,这在江南语系中可不多见,见证了南宋建都杭州以来,中原语系对杭州语言文化的影响,也成就了杭州话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内涵。

了解到这些以后,我对杭帮菜有了新的认知,下次要是再有人说杭州是“美食荒漠”,我可要第一个站出来,举双手反对!

真听、真看、真感受,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我对雷峰塔地宫的全貌和出土文物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杭帮菜的历史文化及其烹饪艺术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家乡杭州这座魅力之城有了更深层次的热爱。

我深刻体会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只有不断学习和传承,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0 阅读:6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