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金融白领变珠海斗门“养虫专家”

羊城派 2024-12-18 22:11:31

金融白领辞职下田,扎根斗门养虫,埋头钻研一干就是9年。敢闯敢试,迎难而上,澳门青年林霖的创业故事,竟从一口美味说起。从“门外汉”成长为“虫专家”,林霖挖“金”成功,终于实现他的湾区创业梦。

一试难忘

金融白领入局“养虫”

冬日阳光和煦,走进莲洲镇莲江村榄核围的珠海市斗门悦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悦禾农业”),放眼望去,刚收割不久的水稻田,还留着高高的茬子。

“这一片100亩的农田,曾是袁隆平院士超级稻实验基地,现已建设为悦禾农业的稻田禾虫产业示范基地。”林霖俯下身子,指着田里密密麻麻的小洞,介绍着他的“养虫经”。

让人意外的是,眼前“养虫”经验老到的“90后”林霖,还曾是一名西装革履的银行金融白领。“我在大学毕业后进入澳门银行工作,因业务关系频繁往返于珠澳两地。记得有一次朋友请我去吃禾虫,没想到这一试便难以忘怀。”林霖回忆道,之后,每一次穿梭于珠海的大街小巷,他都会心心念念着这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

美味激起了林霖的好奇心。原来,禾虫被誉为“软黄金”,他了解发现,随着社会发展,咸淡水交汇的沿海或河口地区禾虫自然栖息地逐渐缩减,珠三角区域禾虫滩每年亩产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00-200斤,锐减至近年的20-50斤。想品尝到这一美味,变得越来越难。

“不能让这样好的传统美食消失了。”于是,他毅然辞去银行的白领工作,一头扎进了禾虫产业发展和科研之路。

破解密码

“门外汉”变“虫专家”

育苗窗口期短、养殖周期长、投苗时间有限、土地成本高……刚起步时,林霖就碰了不少壁。

“我们一开始在白蕉镇灯笼村,租赁了一片213亩的滩涂地,作为禾虫养殖试验。”林霖介绍,禾虫成熟期间,常常是凌晨才会“游”出来,因为对禾虫只有一知半解,看见禾虫出来的时候,也不懂得如何捕捞。“第一次收禾虫,就‘食白果’(意为没有收获)。”

事情在2016年迎来转机。一次偶然的机会,林霖结识了来自中国台湾的沙蚕类育种专家团队,并达成了合作,开始研发攻克禾虫的人工育苗技术和规模化养殖。“这次相遇让我看到了将梦想变为现实的希望。”

奔赴多地考察、学习不同地方的种养经验、不断优化养殖系统和方法……林霖与团队前后投入3年时间,终于成功培育出优质的禾虫品种,并探索出成本低,产量比较理想的养殖方法——“高密度稻虫养殖”系统,以及稻虫共生生态系统。

2020年,林霖选择了“禾虫之乡”——斗门莲洲作为创业基地,成立了悦禾农业,进行规模化生产。“这里不仅是供澳水源保护区,有着优良的自然环境,也承载着我饮水思源的情怀。”林霖说道。

此外,该公司还制定了“扎根斗门,服务珠海,走向湾区”的发展策略,通过“水稻+禾虫”和“苗种+技术”的种养与服务模式,积极向外推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进来。

如今,悦禾农业已建成一支有丰富禾虫养殖及育苗经验的技术研发队伍,禾虫种苗供应每年可覆盖3000亩土地,生鲜禾虫年产量超14万斤。同时,稻田禾虫示范项目覆盖广东省多个地市,培养农民致富带头人20余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带头人不仅自己实现了致富增收,同时也在带动更多周边的农民一起走上增收之路。

“一田双收,一水双产,在水稻田里套养禾虫,水稻每年亩产可达到1400斤,禾虫每年亩产量能达到50斤,整体来说,年产收益能提高到3000-5000元。”林霖表示。

每年50亿尾种苗

实现一年四季供应

突破了种苗培育及养殖难题,怎么让市民全年都能吃上禾虫,便成为悦禾农业新的发展重心。

今年,在悦禾农业的水稻田旁,一座蓝白色的巨大长方形厂房拔地而起,莲洲镇禾虫苗培育与冷链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作为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之一,该中心将为莲洲镇推动禾虫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硬件支撑。

“我们的培育车间预计每年可培育50亿尾禾虫种苗,可以覆盖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种苗供应。而冷链主要是用作于禾虫的生鲜仓储,采用液氮速冻技术,能够做到反季节的市场供应,实现全年能吃上新鲜禾虫。”林霖介绍。

此外,悦禾农业与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出资成立中科悦禾联合实验室,通过“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和深度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推进水产农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综合开发。

根据该实验室的技术,悦禾农业已经开发出禾虫汤包、禾虫酱等一系列产品。值得一提的是,悦禾农业主打的禾虫汤包,将肉虫和膏虫进行低温冷冻干燥,能够较好保存禾虫的营养价值,并且能够一年四季供应。

“未来,我们还规划做一个禾虫展馆,融合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推出禾虫研学线路,把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推动禾虫产业链绿色发展。”林霖憧憬着。

在珠海创业多年,林霖感触很深。“其实在工作的过程中,有结识许多在珠海工作、生活的澳门人,每每听他们讲述在珠海的创业故事,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拥抱湾区的热情,因为这里不仅是我生活的地方,更是我实现梦想的舞台。”

文、图|杨雪薇梁少冰

1 阅读: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