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周是蜀国的光禄大夫,却在曹魏大将邓艾偷渡阴平关、大败诸葛瞻父子、直逼成都的危急关头,力劝刘禅投降曹魏,因此被一些人视为奸臣,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事实究竟如何?
谯周,蜀国西充人,才华横溢,影响力深远。他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其中不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和陈情表的作者李密这样的得意门生。然而,他的一生却有两个被后人诟病的污点。
第一次是在刘备带领庞统等人进入益州时,作为时任州牧刘璋的部下,谯周通过夜观星象,力主刘璋投降刘备。第二次则是在邓艾攻到绵竹时,面对众大臣关于投靠东吴、投降曹魏或避让南中的争论,他再次站了出来,力劝刘禅投降曹魏。他的理由充分且有力:东吴势力弱,未来难免被曹魏吞并,投靠东吴只会让刘禅遭受两次屈辱;而南中地区偏远落后,选择退居只会加重百姓负担,引发叛乱。
刘禅听取了谯周的意见,向邓艾投降,并前往曹魏首都洛阳,被封为安乐侯,得以善终。然而,这一举动也让谯周成为了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
支持谯周的人认为,蜀国势力微弱,与强大的曹魏对抗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投降曹魏是顺应民意之举。他们指出,蜀地老百姓经历多年战乱,人心思稳,厌恶战争,谯周的投降建议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然而,反对谯周的人则坚持认为,自古天子死社稷,君主不能投降。他们指责谯周劝刘禅投降不仅是他的耻辱,也是整个蜀汉集团的耻辱。
那么,谯周究竟是事件的亲历者、智者,还是背负骂名的奸臣呢?我认为,作为事件的直接参与者,谯周对于投降与否的决策有着最大的发言权。他的建议取得了大家的支持,尤其是刘禅的同意。即使决策有误,也不能由他一个人来承担全部责任。毕竟,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性,而每个人的选择都受到了时代背景和自身认知的局限。
在谯周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与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选择不仅影响了蜀国的命运,也让我们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