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活加点糖
——王雨长篇小说《向死而生》读后
文/李正权
因我到加拿大探亲,没有见到王雨《向死而生》的新书,当他把书稿电子版传给我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部多少带点惊险色彩的小说,甚至以为是一部战争题材小说。王雨当过军人,对军队有着深厚的感情,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的电影《年轻的朋友》就是战争题材的,哪知道这是一部以脑瘫病人为主角的书。我不知道脑瘫是怎么形成的,也没有接触过脑瘫病人,也就不知道脑瘫病人的痛苦和烦恼。网上一查,中国竟然有600多万脑瘫病人,让人吃惊。在重庆作家中,从医的有之,但像王雨这样从医几十年的作家可谓独一。
医者仁厚,作家博大!这部小说在这两大外因加持下,也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作为医生,王雨深知病人的痛苦。特别是脑瘫病人,时常发病,要长期接受地狱般的治疗、锻炼,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也有着与正常人相同的智力,其思维的敏捷和深度有的甚至还强于正常人。王雨从医生的角度落笔,为脑瘫病人包括他们的亲人、朋友、同学营造出了一个寻梦追梦的读来真实感人的故事。主人公脑瘫病人俞帅奇跟同学们一样在普通的学校上学读书,吃尽了求学路上的酸甜苦辣,有感而发,高考作文写了《给生活加点糖》。是的,信心很重要,可以给生活加点糖,增添向死求生的动力,给原本痛苦不堪的生活添入亮色——玫瑰亮色。
俞帅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虽然他一出生就落下残疾,但有疼爱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照护他的保姆素素姐和关心他的同学赵莹莹等等,他并不孤单。作者把他妈妈设计为一个妇产科专家,救过很多人的生命,应该是一个妙着。在这样的底色上,俞帅奇的成长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于是,我们看到一个脑瘫病人在家族和社会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痛苦努力,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从硕士到博士,从中国到美国,最终成长为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
小说用第一人称书写,我们通过“我”——俞帅奇的叙述,获得了许多关于脑瘫病人的知识,此且不论。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脑瘫病人的眼光,我们也看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片艳艳的玫瑰色。没有这样玫瑰色的社会背景,俞帅奇要成功,可能也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不仅提升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富裕度、文明度,而且也为所有的残疾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在这本20万字的小说中,王雨给我们展示了诸如棒棒、脑瘫洗车工、面馆打工者、企业创业者等各种人的生活画面,他们各有其不同的人生遭遇,都在这亮色中苦苦奋斗。书中的妈妈、爸爸、素素姐、赵莹莹、强哥哥、乔姐姐、外婆、外公等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作为。妈妈说,不生了,就一直陪着儿子;患肝癌的外婆给他讲《最后一片叶子》;保姆素素姐少年时就一直照护他;强哥哥甚至为他失去了生命……读来令人感叹唏嘘。
书中也揭示了社会的某些阴暗面,不仅没有改变玫瑰色的基调,而且让玫瑰色有了更多的层次,社会生活也显得更加真实、丰富多彩。我惊叹王雨在涂抹玫瑰色时的那种镇静,可以让读者不知不觉就接受了这样的涂抹。俞帅奇遭受过别人的歧视,他的同学李俊因公司破产跳嘉陵江自杀,他母亲的研究生米哥哥因受贿入狱,他同学何超面馆那块“愈炸愈强”的牌匾被人偷了,等等。这样一些多少带点负能量的事件,在王雨的笔下,都没有影响整部小说的玫瑰色基调。作为小说主人公的“我”,寻死求生的心路历程始终牵动着读者的心,俞帅奇看似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畅通无阻,实则是迈着痛苦的剪刀步一路狂奔的。
我和王雨相识四十多年,读过他所写的很多小说。他擅长长篇小说的构架,擅长讲故事。在不紧不慢的叙述中展开情节,引人入胜,有某种特别的意味。他比我大几岁,却《填四川》《开埠》《碑》《长河魂》《十八梯》《心泉》等一部接一部出书,让我这个文学逃兵自惭形秽,既羡慕也有点嫉妒。祝愿他硕果累累,祝愿他宝刀不老,祝愿他还有新的作品问世。
作者简介:李正权,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