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急,一个一个来,节奏乱了反而容易掉”“一边垫球一边感受刚刚我们说的位置,找到准确的落点”……周日下午,徐汇区一家运动馆中,在成人使用的跑步机、椭圆机区域旁空地上,沿墙一溜儿两女一男,三个中学生正在教练指导下进行排球垫球训练,动作不太协调,不时掉球。
排球是中考体育项目之一,他们的目标是40秒对墙垫球45个获得满分,此刻每多垫一球,就能为即将到来的重要考试赢得优势。
近年来,全社会对青少年体质体能的关注不断提升,中考体育计分的变革也鼓励加强着这一趋势。然而同一时间,也有部分家庭因之焦虑情绪外溢,“体能速成”社会培训由此催生。
“中考体育体能训练试听课150元1次”“寒假突破青少年体适能一对一课程500元1次”“精品小班课不超过6人3000元10节课”……网络平台上,招生信息花样繁多,供需两旺,多方卷入其中,有着各自的追求和隐忧。
培训机构管理者杜龙:
第一批“吃螃蟹”开班
今日热潮中却选择停办
杜龙所在的体育俱乐部主业是空手道教学。2021年,随着中考体育计分的变革,他们在上海率先开出了有针对性的青少年体适能(体适能指身体适应生活、运动与环境的综合能力,包含肌力与肌肉与心肺耐力,身体灵敏度、协调性、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间等多项指标)培训项目。
“我们是第一批‘吃螃蟹’开班的,后来这个领域就井喷了。”杜龙说。
当时,最新公布的上海中考体育统一考试项目分为四类——第一类“耐力”项目满分6分,长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游泳(200米)和4分钟跳绳三选一;第二类“爆发力”项目满分为3分,包括50米跑、立定跳远、实心球等,五选一;第三类“小球”项目满分3分,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五选一;第四类“大球”项目满分3分,篮球、排球、足球三选一。每位学生须在以上四类中各择其一参加考试,总成绩计入中考总分。
很快,杜龙和他的伙伴们就迎来了第一批学员。第一次课,最先做的是与家长们沟通讨论,通过对考试方案的解读和学生个体情况的判断,帮助他们定下“考试科目”,并作初步短期训练计划。
“接触过的学生中,有很多平时根本没有太多运动时间,也没有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往往是学校里的‘体育困难户’;也有一些身体素质挺好的学生,家长抱着对满分志在必得的心来报名。”杜龙说,根据他们的身体条件作快速提升,是培训的目标。
例如,在第二类项目的选择上,对于体型偏瘦的男生,他们一般建议专攻立定跳远,对体重较大的学生则建议练实心球。因为体态动作、发力位置、发力时机等技术要领的专业指导对成绩提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若辅以课后较大强度的蛙跳、协调性练习,事半功倍。
“其实第二类项目中,我很希望看到男生在引体向上上取得好成绩,因为那是上肢力量最直观的反映,这个项目贯穿男生从中学到大学的体育必修项目,成绩逐点标记,是可以画出一条身体素质成长线的。”杜龙说。遗憾的是,这个项目难以临时抱佛脚,起码要从六年级就开始打基础,进入七、八、九年级后,随着青少年身体发育带来的力量增长,水到渠成。所以,培训课对此一般不作推荐。
60分钟课时首先热身,学生在教练的指导下上跑步机跑五分钟,之后开始专项训练。例如,训练4分钟耐力跳绳时,先对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和规范,低头还是抬头、什么时候呼气什么时候吸气、摇绳的手放在什么高度等都有讲究。正式跳绳时,同步放专门的音乐,让受训者思绪里填满音乐,踏着节拍跳,养成最适合自己的律动,从2分钟、3分钟到4分钟循序渐进。训练间歇,通过玩团体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肢体的协调性、灵敏度和爆发力,松紧结合。
作为管理者,杜龙也真切感受到初三家长的焦虑。“他们比孩子更急,但是对平时不怎么运动的孩子来说,两三节课里要迅速提高,哪有那么快。”记忆犹新的是,有个小姑娘来上定向的排球对墙垫球课,上到第七节课时,已在妈妈的强烈要求下换了三次教练,因为她40秒只能垫30多次,而满分是45次。“其实每位教练都需要了解、熟悉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训练,成绩提高是有一个周期的。”杜龙说。
随着口碑的传播,杜龙的生源不断增长。相关课程进一步发展为初三体适能课、初三备考专项课、少儿体适能课等多种形式。学费虽有所增加,但保持在稳定水平。专项课4人小班,每节课240元。
这一风口之上,杜龙的竞争者们也如雨后春笋,在新赛道各展所长,其中水平良莠不齐,收费天差地别,做大蛋糕的同时,瓜分着市场,也在某种程度上助推着焦虑情绪,与家长群体双向刺激。
例如,不少乒乓球馆凭借乒乓发球机这一现成硬件的优势,增设相关课程。然而短期快速培训与长期系统训练有很大差异,有的学生速成后基础不牢,乒乓考试中稍有紧张或对考试设备不习惯,立马懵了。这一情况传开后,许多本以为“乒乓最简单”的下一届家长顿时决定转投武术。中考大事,家长力求最优解带来的“关心则乱”,也连锁引发了培训市场中的非理性选择。
还有的运动场馆跟风开班,为抓紧时间,并未在场地、设施上下足功夫,可能给受训者带来身体损伤。例如,有的上课空间是水泥地,学生做膝盖发力的技术动作时,难以得到妥善保护。
杜龙的团队近日在热潮中停办“体适能班”。“开班容易,上好很难,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做好课程规划,根据学生特点把握训练节奏。因为一些原因,我们原本上这课的老师不能继续了。没有找到可以驾驭的合适的老师,课程的质量无法保证,所以我们选择暂停。”杜龙说。
上门一对一教练沈星:
背着瑜伽垫哑铃全城跑
一周10节课靠天吃饭
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加速发展,开班授课之外,上门私教的形式也满足了不少家庭的需求。
上周六上午8点,一家“上门训练”机构的营销人员正在给咨询的家长发送电子报价单。醒目的绿色海报上,白色字体清晰标注着授课内容:中考达标,运动能力提升,减重,增高等。每节课60分钟,老师上门在家长指定地点授课。
体验课首次299元,正式课价格套餐多种多样。一对一:12课时单价450元,总价5400元;24课时单价400元;48课时单价360元。1位老师带教2名学生:12课时单价550元,总价6600元;24课时单价500元;48课时单价460元。
家长购买体验课后,营销人员向他推荐了两位老师并发送简历,供其选择。其中,男老师是短跑国家一级运动员,有运动营养咨询和指导职业技能证书,女老师是花样跳绳教练,两人都有青少年训练相关经验。
最终,家长选择了女老师沈星,并给出了上门地址,营销人员将沈星与家长拉进微信小群,新课正式启动。
同一时刻,26岁的沈星正背着巨大的黑色运动包走出武宁路地铁站,准备去另一个学生住的小区上课。
2021年从上海体育大学毕业的她,先回家乡安徽工作,从事的主要是儿童体适能训练。2024年3月她再次来到上海,成为一名上门教练,20多个同事中,全职、兼职的各占一半,还有不少是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
每周,她都要赶往位于长宁区的公司总部开例会,接受教学方法、教学安全培训,细节包括上门上户外课时要特别注意规避小区水泥花坛,防止学生在运动中摔跤碰撞。
此外,沈星还要与其他教练一起开会讨论教学方案,并交流上课时遇到的新情况。其中当然也不乏对“奇葩家长”的吐槽,比如有人把“孩子出没出汗”作为上课效果的重要标准,有人全程监督,各种提意见,师生无所适从。
由于服务对象是学生群体,沈星的工作时间主要在“放学时间段”——周一到周五下午4点以后,以及双休日全天,上午8点到晚上8点,有时遇上学习时间表很满的学生,需要上课上到晚上9—10点钟。
她的收入构成中没有底薪,按月结算,计件支付,每课时200元到300元。遇上学校考试周前或恶劣天气,往往课时骤减,所以常笑称自己是“靠天吃饭”,大半年间已前后带了30个学生。
沈星随身的工作包有半人多高,根据当天课程需要,会装入1.5米长0.8米宽的瑜伽垫,各种尺寸的弹力带、绳梯、跳绳、数字垫等,甚至包括1只中考标准实心球,1对1.5公斤的哑铃。
最近,她周六排课较多,上下午各两节课,要背着大包全城跑,相距最远的两个地方路上时间为75分钟。尽管挺辛苦,但她并不准备去可以“坐班”的机构工作,还是感觉现在这样更自在。对于未来的规划,她希望能结合教学实践,向公司的管理层发展。
高一学生家长许瑾:
中考突击过关后
选择继续上课
上周六下午,家住虹口区的高一学生家长许瑾收到了课外体育老师的汇报短信。“12月7日上午小乔课程内容:热身部分,中速跑一圈,跳绳30秒两次,行进间拉伸;有氧无氧结合训练部分,深蹲两组每组10次,开合跳两组每组20次,二英寸碎步跑两组每组30秒……核心+臀肌训练部分,死虫式两组每组20次,跪姿髋外展两组每组10次……”
一年半前的一天,同一部手机上,许瑾接到的是初中班主任的“警报短信”:“根据校内体育测试情况,您的孩子体育成绩可能与满分15分有5分的分差,希望家长加强重视,督促学生尽快提高”。
为此,她给孩子报了体适能突击班并最终拿到比较满意的14.5分。中考过关后,尽管孩子高一年级校内学习压力不小,她依然决定续课。小乔从暑假上到现在,接受体能和力量训练。
“经过那段时间的课程,我越来越觉得体育运动对孩子很重要,一方面是为他长远打算,以后锻炼、健身时能掌握正确要领,培养长期的运动习惯,另一方面,从眼前‘功利’出发,运动多身体好精神好,少生病少请假,对功课有帮助。此外,现在学习压力大,多运动也能调节心理健康。”许瑾发现,身边越来越多家长认同这一权衡之思。
[专家对话]
规范市场化拓展扶持公益性架构
城市周刊:对于以中考体育考试为目标的青少年“体能速成”社会培训,您有何看法?
刘阳(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学院教授):全社会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这是件好事,中考体育计分的改革,正是以此为初衷。
上海中考体育满分30分(15分日常考核成绩+15分统一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总分。近年来,我国其他省市的体育分值有大幅增加,如60分、90分,甚至100分,如北京的中考体育分值由50分提升到70分。
在考试计分之外,也应该看到国家在校内体育课上做出的努力。很少有人注意到,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校内体育与健康课课时数约占全部的11%,仅次于语文课和数学课,位列第三。在今年实施的《新课标》中,对学生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学内容也有进一步优化。
因此,我的观点是绝大多数初中生,没有必要参加任何校外培训。因为每天的体育课、校内锻炼一小时完全可以“覆盖”其身体素质的提高。对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长与其让孩子考前突击,不如通过多种渠道提升自己的体育素养,掌握科学的运动理念,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体育榜样”,这样性价比更高。
不可否认的是,对一些存在项目短板或体质较弱的学生,确实需要有针对性的社会培训。体育产业外延、细分,规范化管理更为紧迫。比如,是否应设立机构准入门槛,在师资、环境等方面提高标准;培训教师的水平如何评估,是否需要强制性证书。
本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推出面向在校体育教师、科研人员及在校大学生、退役运动员及退伍军人等推出“儿童青少年体适能教练培训初级课程”线上培训班,课程涵盖儿童青少年健康、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损伤康复、儿童生长发育、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内容,或许传递出一些信号。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良好的运动习惯对孩子未来的人生质量意义重大。我们不愿意看到短视的、不科学的突击、速成扼杀了青少年对体育的长久热爱。
刘兵(上海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教授):尽管对体育课的重视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生的体育活动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学校空出来的部分,社会来弥补。
体育应有科学的思维,社会培训产业也不应自我定位为“快消品”,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培养运动习惯、长期的体育消费意识,需要相关行业静心思考。
有几件事应加强关注。
一是建立通过体育观测社会人群特别是青少年的视角,并将观测结果纳入制定教育及其他社会方略的参考。体育教育不是仅涉及身体素质的单维度工作,也与青少年心理、融入社会能力的完善息息相关。
2023年底,英格兰体育理事会发布的《2022—2023年青少年儿童积极活动调查报告》显示,有47%(350万人)的青少年儿童达到了身体活动标准,即平均每天进行6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体育活动。
回答调查问卷中关于“如果我发现某件事有困难,我会继续尝试直到我能做到”这一问题时,在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身体活动的青少年儿童中,表示认同的比例为39%;在不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身体活动的青少年儿童中,表示认同的比例为31%。
二是让青少年体育的社会培训“两条腿走路”,政府规范市场化拓展的同时,也应鼓励公益性力量的架构。
在瑞典等国家,孩子们很小便接触到冰雪运动。除了收费的专业教练以外,还有大量的滑雪好手加入志愿者队伍,在冰雪季每周带教包括3岁娃娃在内的青少年。他们按照滑雪水平、教学经验、服务反馈等分出层级,社会家庭可以选择这些志愿者老师带教小孩子。
如此,不仅体育教育服务的资源大幅增加,大众参与度也不断拓展。这些由志愿者带教的小娃娃长大后,同样投身志愿服务,代代相传,形成良性循环。
在英国、瑞士、美国,成熟的体育志愿者网络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国家保障体系,令其获得可持续发展,助力青少年体适能的提升,由功利性的外在推动,向全社会氛围带来的内需驱动转变。
三是让更多包含先进科技的“非体育要素”参与。例如,在一些国家,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已经围绕青少年体育教育积极开发新的运动产品和器械,并推广到中小学。
英国体育局向数字视频平台投资150万英镑,旨在帮助体育老师通过舞蹈、搏击和瑜伽等非传统的在线活动课程吸引最不活跃的女孩群体参与。该项目于2021年推出,对所有中学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