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话绘|“反向驯化”不能根治“大数据杀熟”

扬眼 2024-12-19 17:12:11

近日,“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引发热议。年轻人利用平台的算法机制,通过反复评论、点赞、建立“人设”等方式,影响算法的推送结果,从而获得更优惠的价格。例如,有年轻人在购买机票时,通过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最终成功将机票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

除了“哭穷”,还有“隐身”一招。在网上利用匿名社交的方式躲避平台的追踪,通过统一的头像与ID,掩盖个人信息,摆脱基于身份标签的推荐模式。这种集体行动不仅保护了个人隐私,也提升了用户的议价能力。

然而,解决“大数据杀熟”问题靠这种个体性方案肯定是不够的。这些“反杀熟”手段越是创意十足、另辟蹊径,越是凸显出普通用户在面对复杂、不透明的算法机制时的被动和无奈。大数据的“算计”恐怕很快就能识别这种“小聪明”。

“大数据杀熟”的本质就是价格歧视,“突围算法”需要更精准有效的治理,不能只靠消费者在评论区“吐槽”、对着话筒给App“洗脑”。2022年多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就明确“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今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再次提到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这些更加治本的立法和专项治理,其实才是对付“大数据杀熟”最好的办法。

整顿治理“大数据杀熟”,不应靠普通消费者和平台“斗法”。算法不是算计,短视的逐利行为,最终只会损害平台的声誉。应将拒绝大数据“杀熟”和保护个人隐私变成一种行业自律和企业自我治理的要求。此外,相关部门也应强化监管,让算法更守法。

(漫画曹一评论景洁王亚楠策划殷小平)

校对盛媛媛

0 阅读:2

扬眼

简介:扬子晚报原创新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