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湖南省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工作推进会在长沙召开,常德市武陵区委书记康少中代表武陵区作为全省唯一区县在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武陵区扎实推进法治领域改革,积极探索“三四五”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持之以恒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法为先,“三个夯实”筑牢社会治理基础
坚持把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作为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通过有效手段让社会治理权责分明、协同高效。夯实组织基础,将法治建设履职情况纳入区委巡察、乡镇(街道)领导班子考核内容,赋予乡镇(街道)对派驻人员任免建议权,派驻机构人员统一由乡镇(街道)协调,党(团)组织关系与工作考核依托乡镇(街道)开展,加强乡镇(街道)组织协调和联合执法能力。
夯实制度基础,依据法治政府建设、综合行政执法、权责事项清单等要求,出台《进一步加强全区乡镇(街道)法治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修订完善乡镇(街道)相关机构和职责设置,规定乡镇(街道)职责准入制度。优化基层综合执法模式,建立问题线索发现、制止、移交、处置机制,发布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文书格式文本》《行政处罚事项清单》,推动基层行政监管与处罚的高效衔接。夯实队伍基础,常态化开展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基层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法治培训1000余人次,严格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管理,确保法治工作者持证上岗、素质合格。
坚持以法促治,“四项举措”优化多元解纷机制
坚持和发扬“枫桥经验”,以“四项举措”扎实优化多元化调解模式,切实拧紧基层社会治理“和谐阀”,大量社会矛盾纠纷得到了有效化解。织密调解网络,以区联合调委会为核心、乡镇(街道)调委会为主力、村(社区)调委会为基础,组建人民调解组织143个,与妇联、民政、卫健等部门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构建区、乡、村及行业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的大纵深调解网络。落实排查制度,实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谁排查、谁化解”机制,严格落实村(社区)每周一排查、乡镇(街道)每月一排查工作制度,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理,近3年来,各级基层调解组织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448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筑牢了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拓宽化解途径,创新采取“政府出资、司法局聘用、公安局管理、联合考核”的“警司联调”工作改革模式,建立全覆盖驻所专职调解员与派出所民警联动调处纠纷机制,每年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起,实现派出所接警矛盾纠纷就地移交、就地化解。化解行政争议,创新推出“1+3+N”工作模式,搭建行政复议咨询受理一站式平台,打造行政复议工作人员、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行政复议与行政争议协调化解“智囊团”3支队伍,建立案件协调、“三公开”等N项制度,在14个乡镇(街道)设立行政复议接待咨询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截至11月底,行政复议收案共106件,已审理结案91件,其中和解、调解结案25件,调解率达27%。经复议后,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4件,仅占4%,实现了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
坚持以法解难,“五大聚焦”推进信访法治化
坚持用法治方式、法治思维来受理诉求、化解矛盾,持续推进预防、受理、办理、监督追责、秩序法治化。全力聚焦源头化解,深入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以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为目的,着力推进预防法治化。区级领导带头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截至11月底,下访接访280批次,化解信访积案70余起,现场办公解决了一批急难愁盼问题。全力聚焦制度建设,修订出台《武陵区信访事项网上办理工作细则》《武陵区信访局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规程》等工作制度,严格办理来信、来访及网上投诉等业务,确保每个工作环节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切实推进受理法治化。
全力聚焦责任落实,严格执行信访接待首接首办责任制度和一次性告知制度,发挥好信访联席会议的综合协调、督导落实引领作用,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推进办理法治化。截至目前,责任单位申诉求决类信访事项实体导入涉法涉诉程序49件、仲裁裁决程序1件、行政程序4件、依法履职程序493件、信访途径21件,依法分类处理占比为96.30%。全力聚焦标本兼治,通过《改进信访工作的建议函》《追责建议函》充分履行“三项建议权”,健全完善监督追责工作机制,推进监督追责法治化。
今年来,全区因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2人,因信访工作责任不落实问责2个单位。全力聚焦依法规制,组织行业部门深入物业小区、学校企业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引导群众走出“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等思想误区,回归依法合理反映诉求的法治轨道,推进维护秩序法治化。(郭海龙、易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