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学榜(2021—2023)报告文学上榜作品:杨丽萍《中国外卖》

钱江晚报 2024-12-19 20:02:43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宋浩

12月2日,浙江文学榜(2021—2023)正式发布,共涵盖特别荣誉榜、长篇小说榜、中篇小说榜、短篇小说榜、诗歌榜、儿童文学榜、散文杂文榜、报告文学榜、文学评论榜、网络文学榜、文学翻译榜等十一张榜单。

浙江文学榜(2021—2023)由浙江省作家协会对浙江全省2021至2023年三年内创作、发表的文学作品进行评审并发布,以鼓励浙江作家不断攀登文学高峰。潮新闻也将持续对话上榜作者,带领读者了解优秀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

作品简介:

作家杨丽萍的《中国外卖》是中国第一部反映外卖小哥的长篇报告文学,以新时代为背景,以块结构、纪录片式的笔触,真实而生动地再现外卖小哥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在一场脱贫攻坚战中奋力拼搏,改变了自身与家庭命运,在为社会提供便利服务中现实了自身价值。

作品评语:

本书以新时代为背景,以纪录片式的笔触,真实而生动地呈现了近百位外卖小哥的生存状态。作品用饱含温度的文字向读者呈现了鲜活的外卖小哥群像,凸显了外卖小哥作为平凡个体的辛勤努力,展现了他们为实现共同富裕所贡献的群体价值。2022年中国报告文学排行榜对该作的评语为:为700万外卖员立传,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评论该作品“为读者打开了解‘外卖小哥’生活状态的一扇视窗……为我们实录了一代普通人的高尚,留存了现实另一种多味而有暖意的真实。”,体现出了较为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

杨丽萍

创作谈:

2020年1月27日,接到朱晓军老师的电话,说《北京文学》杨晓升社长邀约创作一篇反映快递小哥的报告文学,他在美国回不来,问我能不能接下这个选题。

我随后跟杨晓升社长通了电话。他说:“快递业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你们写过《快递中国》,可以转一个视角再次关注快递,即快递小哥的生存现状。”

这是我第二次接受《北京文学》的约稿。接下选题那天是农历春节大年初三。这一天,我和数亿中国人一样,因疫情隔离在家。我望着窗外广州的街道空荡寂寥,偶有身着蓝色黄色工装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骑着电动车匆匆而过。我突然想到,大疫之下正是这些小哥在用生命为居民和医护人员搭建一条补给线。

我春节就开始了采访,写《快递中国》时,我结识近百个快递小哥,拨通电话后发现时隔五年有的仍在做快递,有的已转做了外卖。我采访了浙江、广东、北京、武汉、江西等地数十名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完成三章两万多字后,决定推翻重写,剔除快递部分,聚焦于外卖小哥。

在许多人眼里快递和外卖混淆不清。外卖是另一支即时物流的百万大军,一位物流专家认为,快递和外卖虽都是递送“标的”,前者递送的是包裹,后者递送的是餐食。但快递和外卖是两个体系,在运转模式、递送路线和时效上,有很大区别。快递以天或小时计时,外卖以分钟计时,对时效极其敏感,因其要保持餐食的新鲜、口味和温度。

中篇报告文学《舌尖下的中国外卖小哥》在《北京文学》2021年第4期发表后,产生很大反响,收入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的《2021中国报告文学精选》。

2020年10月,我开始了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外卖》的采访和写作,前后采访外卖小哥百余人,多次深入外卖站点,进行田野调查,在“田野”中观察、体验、访谈、构思、创作。

这也是我写作生涯中最为艰难的采访,外卖小哥大都不愿意受采访,接受采访会耽误跑单,小哥的收入靠一单一单垒起来的,他们的日子—孩子的奶粉,父母的医药费,房贷月供,以及他在这座城市的吃喝拉撒也都靠这一单一单支撑的。非虚构文学创作的采访不同于新闻,不仅要搞清5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y(何因)、who(何人)和1个H—How(如何),还要有情节,有细节,如若说新闻报道的是某个时间点,非虚构文学写作就是一个点移动的轨迹,一次采访至少要两三个小时,还要有一两次、甚至十几次、几十次追踪采访或补充采访。

我曾从早7点追踪到晚10点,观察一位小哥如何取餐、送餐,他的衣食住行,感受他的苦恼、困惑、欣喜、感动与烦恼,面临的压力,接触他的家庭成员,从细微处洞察其真实的生活状态。这不知要耽误小哥少赚多少钱。有的小哥一天要跑十几个小时,留给他休息的时间极其有限,我实在不忍心再“压榨”他,我为此而深感歉疚。

我采访的一些小哥仅采访录音整理出的文字就有几万、十几万字,最后见诸书稿仅数千字。2022年2月,历经艰辛后,我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外卖》的书稿。让我欣慰的是,当下还没有一部反映中国外卖小哥的长篇报告文学,此书具有填补文学空白之意义。

0 阅读:6

钱江晚报

简介:钱江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