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2月19日电(记者陈静)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科学治疗与心理康复同等重要,提升精神卫生康复服务的能力与覆盖面,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的全国首个“精神卫生关爱小屋”(简称:“关爱小屋”)19日正式落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全国首个“精神卫生关爱小屋”将聚焦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预后及康复干预,旨在帮助患者增强疾病认知、消除病耻感、恢复社会功能,最终促进他们重新融入并回归社会。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邵阳强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远不止简单的症状缓解,还需要涵盖患者社会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提升的过程。通过精心设计的系统性康复计划,我们希望患者能够在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后,循序渐进恢复自理能力,重新与社会建立链接。”
全国首个“精神卫生关爱小屋”19日正式落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供图)
“关爱小屋”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更是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公益活动的平台。据介绍,“关爱小屋”将开展一系列针对患者的康复活动,包括:普及科学准确的疾病知识;组织日间康复活动,提供功能恢复训练等。一方面帮助患者及家人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另一方面,在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提升他们的预后效果及社会适应能力,最大程度帮助他们回归生活。
据悉,首个“关爱小屋”的建立,不仅是中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全病程、全周期管理模式的一项创新举措,也是多方力量联手,为中国精神卫生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力量的案例。
据了解,在所有的精神卫生类疾病中,精神分裂症是导致精神残疾的首要疾病,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了极为沉重的负担。精神分裂症是认知、情感和社会维度的复杂交互作用,深刻影响着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动。该病症的特征表现主要为三类症状群。阳性症状,如:妄想、幻觉,这些症状往往鲜明且易于识别;阴性症状表现为社交退缩、情感淡漠等,这些变化较为隐蔽,可能会逐渐削弱患者的社交互动能力;第三类症状群——“认知障碍”极易被人们忽视,这些障碍一旦出现将持续存在,涉及信息处理速度减缓、注意力分散、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以及执行功能受损等多个方面,若不及时治疗干预,将对患者的社会融入与生活质量造成重大挑战。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早期识别、诊断并及时开始治疗是缓解症状、恢复社会功能及预防残疾的关键策略。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郭阳表示,希望进一步与社会各界合作,提升基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完)